首页

群聊记录2021年04月

施宏建:
我在“脂解与压力”这篇文章的「评论区」里面,甩了些干货。
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施宏建:
尤其是最后关于「产酮能力」的那部分,
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颠覆。

人类不是只有肝脏能产酮,
大脑能产酮,
神经细胞能产酮,
肠道能产酮,
胰腺能产酮,
甚至连男性的睾丸也能产酮。

施宏建:
肌肉,本身自己也能产酮

施宏建:
在被我指出错误以后,
文章作者,偷偷摸摸的改了好多内容。

未语丶有声:
非大也心虚了么

施宏建:
可能是写文章的时候,打字打太快了,笔误吧。
正好被我看出来,并且抓到了而已。

施宏建:
自从今年开始学了 修辞学,
看文章的时候,就特别注意[字][词]的用法。

沈佳毅:
修辞学是不是一个很私人的知识,很难外传感悟和经验

沈佳毅:
文科就有这个特点,一切靠悟

施宏建:
@ed.沈佳毅.nt 
微信读书里面,已经有高人把
逻辑+语法+修辞,给融会贯通,写成书了

沈佳毅:
恩,多谢指点,现在对知识的筛选成本太高

施宏建:
以前在群里讲过很多NADPH的事情。
其中有几段也是非常通俗易懂的描述

施宏建:
NADPH的问题,不是缺糖就不产了。
如果吃的是饱和脂肪,饱和脂肪氧化供能的时候,也会产出NADPH。
如果吃的是多不饱和脂肪酸,氧化供能时,就会额外消耗NADPH,
体内就会缺乏NADPH。

另外,胆结石的形成,跟NADPH的关系不大。
NADPH,只是起个传递氢气,起到氧化还原的作用。

施宏建:
胆囊结石,主要分2类,

一类是胆囊经常发炎,
发炎导致更多的ROS,
导致了氧化还原的失衡,
在发炎胆囊壁上就会先形成小结石(钙化)

另一类,是胆汁长期不流动,胆汁淤积的时候,就围绕着上一类情况产生的小小的钙化点,不断形成更大的胆结石。

Newton🐆:
https://c.m.163.com/news/a/G6H4V4MD0514TTLA.html?spss=adap_pc&referFrom=&isFromH5Share=article

Newton🐆:
施大,请问这个报道可信度几何?

Newton🐆:
“经络”,会不会是淋巴管、筋膜等结缔组织的组合?如果不是,该如何解释?

施宏建:
@nt. Newton🐆. aa 
可信度很高。
之前研究筋膜体系(纤维网络)的时候发现,
“经络”上的穴位,更类似于“纤维网络”上面的「关键节点」。

Newton🐆:
谢施大,可否详细讲一下,或者甩甩文献

施宏建:
文献方面,搜索 
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弹性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细胞间质、
肌内膜、肌束膜、肌外膜、等等……

施宏建:
[图片]
施宏建:
随手一搜,就能得到
DOI:10.1167/iovs.17-23003
DOI:10.1111/jfb.13835

Newton🐆:
没找到直接和经络理论有关的,筋膜理论和经络理论以及网上的“原始点理论”应该有密切关系,只是现在没能找到对所有具体点位对应的功能的解释。

Newton🐆:
看来筋膜和经络的交叉结合研究应该是医学界未来的方向

施宏建:
中医里的「经络术语体系」
跟现代医学里的「筋膜术语体系」
完全是两回事,得先把两套不同的系统,都分开,学通。
然后,才能考虑互相融合、互相印证的事情。

Newton🐆:
我之前注意到,竖脊肌内外两侧的原始点,都在肌肉筋膜链理论中,后链和旋转链的交叉位置上。原始点按摩疏解躯干到颈部的酸痛(比如落枕),其实就是让后链和旋转链的肌肉筋膜结合复位。

施宏建:
比如,中医经络体系,是以固定的「穴位」分布为主。
有固定的位置,有固定的名称。
就是具体功能属性没搞清楚。

而现代筋膜体系里,
深层次的微观机理,生理作用,已经搞清楚一部分了。
但是,才刚刚发现类似于“节点”的地方存在(某些固定位置,筋膜交叉的密集度,极高)
现在筋膜体系里,还没给发现的密集节点命名。
名称,代表着认知的突破,
代表着从 未知 变成 已知。

施宏建:
对。
目前的各种筋膜相关的推拿按摩手法,做的就是这类事情。
错位→复位

Newton🐆:
看来,筋膜领域还需要有一些新的突破

施宏建:
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是在“修仙”

施宏建:
[图片]
施宏建:
甘油磷脂代谢反应的3d网络关系,
仔细一看,
水、氢、二氧化碳,是三大核心。
是整套反应的核心连接点。

施宏建:
左边一大团代谢反应,
右边一小团代谢反应,
中间那两根交叉的细线,
全靠
极低密度脂蛋白+乳糜微粒 来连接着。

施宏建:
[图片]
施宏建:
脂肪酸代谢的全貌,
也全靠
水+氢+氧+NADH+NADPH
作为代谢核心。

施宏建:
喝水撒尿,维持H2O的动态平衡
持续呼吸,维持H、O2、CO2等气体的动态平衡。
一直活着,维持
NAD:NADH、
NADP:NADPH、
FMN:FMNH2、
FAD:FADH2
这四类的动态平衡。

平衡维持的好,则健健康康。平衡一旦受到扰动,产生较大的偏离,疾病或衰老,就来了……

喝水,呼吸,内稳态,是根本,
这些就像是修仙长寿的目标。

而饮食营养,能调控它们。
就像是修仙必备的功法……

施宏建:
水方面,不用那么特殊。
只要是纯净水,避免水质受污染,带入太多的“有毒有害”成份就行了(比如塑料微粒、氟化物)
普普通通的H2O就可以了。

沈佳毅:
天然的水,不仅仅只有h2o

施宏建:
理论上,吃肉为主的群体,
可以不用在意水里面,H2O以外的成份。

因为,动物也是要喝水的。

就算水里有哪些人类目前还没发现的神奇成份,
理论上,只要动物会喝水,那自然界的成份,就会「富集」到动物的肉里面。
人类吃肉,能更快的富集。

施宏建:
[图片]
施宏建:
人类体内,负责“运输反应”的生化代谢,
目前已知的,有4029种。

施宏建:
一切运输反应的核心,
主要是以下几种成份:
1、H+(氢)
2、Na+(钠)
3、H2O(水)
4、ATP(三磷酸腺苷)
5、Pi(无机磷酸盐)
6、HCO3(碳酸氢根)

Newton🐆:
[图片]
Newton🐆:
两组力量训练者,
不额外吃VC、VE vs 额外大吃VC、VE——
前者,绝对力量增长约17%,单位质量肌肉的力量增长约13%(计算得出);
后者,绝对力量增长区区7%,而单位质量肌肉的力量增长更是只有不到5%(计算得出)。
大剂量外源抗氧化剂,伤害肌肉。

Newton🐆:
力量不增长?可能是VC、VE摄入多了。

Newton🐆:
所以,无论要增加力量的健身者,还是要保证基础体能的普通人,拿VC来“山寨”胶原蛋白和肌醇,最终必将遭到反噬。

施宏建:
ROS本身是个「排毒」机制。
运动,本就是靠大量产生ROS,促进细胞、肌纤维的更新换代

施宏建:
大剂量抗氧化剂,阻碍了ROS带来的肌纤维更新、再合成

未语丶有声:
看来不能过多补维C和维E

施宏建:
少量有益,大量有害

施宏建:
[图片]
施宏建:
↑ROS排毒反应

施宏建:
ROS排毒反应,
是消耗「氢」
然后产出 氧气+水

施宏建:
早泄,是神经兴奋度过高,高潮阈值相对降低。
在其他哺乳动物身上,
快速高潮是能够提高繁殖效率的「种群优势」。
在人类身上,因为近代「AV产业」的误导,使人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反倒给说成了「劣势」。

阳痿,是体内严重缺乏「一氧化氮」这个信号分子。(海绵体无法充血变硬
阳痿,
本质上是个 软vs硬 的事情,
愣是被说成“肾气不足”

施宏建:
↑托现代医学研究的福,
很多药物/食物营养
可以改善早泄/阳痿的症状。

施宏建:
- 错误的认知是:
男性生殖器越大越好、越长越好、越久越好。

- 现代性学研究(专门有这个学科)发现,
男性生殖器(直径)大一点,
(男女双方)更容易获得高潮。
男性生殖器长一点,
也使男女都更容易获得高潮。

↑粗和长,最终目的,都是朝着「更快高潮、更高效的生育」靠拢的。

施宏建:
而 越久越好,
则是背离了「更快高潮、更高效生育」的生理目的。

绝大多数人会靠强忍,
去获得心理上对(长时间)的满足感,
此时,生理上就特别容易出问题。
(实际上,时间越久的人,
患上“前列腺炎”、“阳痿”的概率,越大)

沈佳毅:
生育的生理目的现在越来越淡化,更加重视乐趣和快感的延长。这是造成背离的根本原因吧

施宏建:
近几天,把所有生化代谢过程汇总,制作成图以后发现:
最重要的,是 氢离子(H+)

然后,便努力追寻:
人体内,H+来源,有哪些?

施宏建:
然后得出结论:
1、水(H20)
水有个问题,喝多少水,就排多少水,大致上是动态平衡的,只是进入人体转一圈,
干干净净的进去,然后带一些“代谢废弃物”出来,
在人体内,更像是
“地球上的海陆空水循环系统”:
水总量不变,只是奔流不息的过程中,形态各种变化,以此来调节整个地球的环境。

2、食物
(不同的食物成份,看它们的分子结构式,是带有不同数量的H+)

3、呼吸空气
靠呼吸吸入H+,反倒是所有来源当中,最少的,少的匪夷所思。
氢气,在空气中只占0.5ppm(两百万分之一),而且,普遍都在大气层附近,人类很难呼吸到。
主要是通过 水汽/降雨 的形式,把高空的氢气,换个形态,带回到地面上。

施宏建:
1、3,明显没啥搞头。
那么重点研究2,然后,
就在「分子结构式」上面,
发现了令人震惊的现象……

施宏建:
[图片]
施宏建:
↑这个,是葡萄糖的分子结构。
C,是碳原子。
碳原子是 碳基生物 最重要的生理基础。

看结构式,
葡萄糖≈C+H+OH

施宏建:
C是碳,H是氢。
那么,OH是什么呢?

带减号的OH-,是羟基!
不带减号的OH,是自由基!

葡萄糖,大体上,竟然是:
一半氢,一半自由基!
(上面这段内容,一开始明显是说错了,在下面对话中被群友指出错误并纠正。OH实际上是羟基。)

施宏建:
从比例来看,
天天猛吃糖类≈天天猛吃自由基!
难怪碳水吃的越多,越需要抗氧化。
原来,自由基,
全是葡萄糖带进来的!

施宏建:
[图片]
施宏建:
↑这个是硬脂酸的分子结构。
仔细看,
有18个C,
只有一个HO,
其他都是C+H的组合……

硬脂酸里面,含有的H,极多……

施宏建:
简单来说:
葡萄糖是
碳原子上挂了一个氢,一个自由基,利弊各半,
获得好处的同时,也得承担坏处。

饱和脂肪是
碳原子上挂了一大堆的氢,
吃进人体以后,光获得大量的氢,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Newton🐆:
施大,这些OH都是羟基呀……
比如CH3OH
并不是说写OH,就是自由基呀
羟自由基是“·OH”

施宏建:
感谢指出!
我在翻一下 生物化学,
仔细看看 结构 方面的东西

Newton🐆:
这个羟基是接在临近C原子上的,结合能与其他羟基(在极高的精确度内)相同。

施宏建:
@nt. Newton🐆. aa 
已经确认清楚了。

一切「自由基」的根源,在于「氧」
一切形式的自由基,
根源上,都是
xxx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结合

施宏建: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
来源于体内各种「正常的氧化反应」
在氧化反应的过程中,
95%左右的「氧」被有效利用。
5%左右的氧,没有被有效利用,伴随着「质子泄漏」现象,而产生了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

施宏建:
体内有了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 以后,

它再跟其他成份反应,于是才产生了各种各样,不同种类的自由基。

比如:
(·O2-)+ 2(H2O2)→3(·OH) +(O2)+(OH-)

1份超氧阴离子+2份过氧化氢,形成,3份羟基自由基+1份氧气+1份羟基

施宏建:
最终,形成的自由基,常见的就这些形态:
常见,且相对特殊的形态是:
过氧化氢(H2O2)

羟基自由基(.OH),单线态氧(1O2),次氯酸(HClO),过氧化亚硝酰自由基(ONOO-)

专门研究自由基的一些专业人士甚至认为,
氧气(O2),以及一切含氧(O)的成份,
在氧化过程中,都是潜在的自由基。
甚至有些学者,认为氧气就是最普遍、也最特殊的自由基(比H2O2更特殊)

施宏建:
前面说过,质子漏,
是导致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的物理基础。

而质子漏,是哺乳动物“最大的热量来源”。

哺乳动物的骨骼肌内,
线粒体内膜存在着UCP蛋白,
它可以促进解偶联反应,
减少粒体内的ATP合成的同时,增加热量释放。

沈佳毅:
棕色脂肪产热的机理,是这个吗

施宏建:
↑从
超氧阴离子≈质子漏≈体温升高 的角度,
代入到各种人体现象当中,
一切就豁然开朗:
- 感染发烧时,体温升高,同时,体内自由基也特别多。 
- 运动锻炼时,体温升高,同时,体内自由基也特别多。
- 暴怒情绪,压力极大时,体温升高,体内自由基也特别多,需要更多的抗氧化剂去平衡(实际上,是需要H去平衡)

施宏建:
是的。
棕色脂肪就是靠 解偶联产热,来加速脂肪的消耗。

沈佳毅:
质子漏,那不就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代谢率高,产热高,质子漏也高

施宏建:
质子漏,是必要的。
人类需要调节体温,才能活着。
提高体温,
可以抑制细菌/病毒。
可以对抗自然界的寒冷。
可以提高 膜蛋白的流动性。

沈佳毅:
ros,也分内源性和外源性?

施宏建:
ROS,作为质子漏的产物,也是必要的。
ROS对细胞来说,就像是一场考试。
考过60分的细胞,继续留下。
考的低于60分的细胞,死亡淘汰,再换一批全新的细胞上来填补空位,等待下一轮考试。

实际上,
ROS在氢离子(H+)充足的情况下,在刚产生的一瞬间,就会在H+的参与下,被还原成无害的成份。
只要速度够快,就能避免ROS带来的DNA损伤、细胞损伤。

施宏建:
是的。
质子漏产生的,就是内源性的ROS。

紫外线照射、电磁辐射、高温烘烤、化学毒素等等,都能导致外源性的ROS增多。

沈佳毅:
只要速度够快,就能避免ROS带来的DNA损伤、细胞损伤。
↑ 划重点

施宏建:
仔细看这张图,
总共3个要素:
O2.-
H+
把它俩给结合起来的SOD酶!

施宏建:
@nt. Newton🐆. aa 
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 GOD)可在催化水解葡萄糖的同时,生成H2O2,
然后,H2O2为芬顿反应提供充足的底物,
通过连锁催化产生大量的
羟基自由基

施宏建:
[图片]
施宏建:
前面还觉得,
看葡萄糖的「分子结构」时,
错把 羟基 当成了 自由基,
是冤枉葡萄糖了。

结构,一通翻文献,发现,
绕了一圈,还是葡萄糖的锅

Newton🐆:
施大,(OH-)其实是氢氧根离子

Newton🐆:
只不过不是每个羟基都会变成羟自由基

施宏建:
@nt. Newton🐆. aa 
你是对的。
仔细了解,还真的不一样
我这自学的化学,水平太差了

施宏建:
在百度搜到之前,
跑去问一个在化工厂实验室上班的化学专家,
她知道 氢氧根,
但不知道 羟基。

施宏建:
无机化学vs有机化学
差异也挺大的。
隔行如隔山

💠Ayn💎 ࿐:
那么请问施大,
这句结论还成立吗?

施宏建:
还成立的。

施宏建:
是前面这一段里面,有部分内容说错了。
OH,不是自由基,是羟基。

OH挂在C上面(或者与其他物质结合在一起)的时候,
是有机形态,是有机化学里面的「羟基」。

OH独立存在,不与其他成份关联在一起的时候,
要么是 羟基自由基(带个小圆点)
要么是 氢氧根离子(带个-号)

Newton🐆:
羟基是-OH或者HO-,
有时候结构式上是
“OH
  |

或者其他。
键一定接在氧原子上。

氢氧根是OH⁻,减号是上标的。

施宏建:
豹子说的非常精准!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双精通

施宏建:
葡萄糖里面自带的大量OH,
虽然不是自由基。
但是,在葡萄糖氧化代谢的过程中,
生成 过氧化氢(H2O2)这种自由基(俗称:双氧水,杀菌消毒贼6)

施宏建:
从分子结构上看,饱和脂肪酸真的是最完美的能量来源。
只有1个HO,
后面连续的全是CH2,CH3。
最终,C都是要变成二氧化碳,呼气排掉的。
剩余的那些H2,H3,
就能被拆成大量的H+,
拿来供应人体其他的代谢过程。

施宏建:
[图片]
施宏建:
人体内,各种有水参与的水解反应,
全是产出 氢离子(H+)的。

有氧气(O2)参与的反应,全是要消耗氢离子(H+)的。
从代谢的角度来看,
氢vs氧的动态平衡,是关键

施宏建:
图中的反应,涉及到DHA、EPA、花生四烯酸、肾上腺酸……等等……

Newton🐆:
高蛋白饮食小鼠获得更久。

Newton🐆:
[图片]
施宏建:
@nt. Newton🐆. aa 
文献的DOI编号是?

要看具体的实验设计方案。

施宏建:
[图片]
施宏建:
↑比如有些实验设计里面,
蛋白质来源靠额外添加「酪蛋白」来支撑,
然后,
在「纤维素」上面做手脚(30、70、100)
最终得出实验者想要的结论。

刻意设计的「特殊实验」,结论有很大的欺骗性。
(误导不注意细节的人,给媒体、广告商,提供学术支持)

Newton🐆:
这张图是在一个讨论群发的,我给发的人要一下

Newton🐆:
上次问群友那个高蛋白图的出处,他就不回我了

Newton🐆:
最近各路人马都在关注高蛋白饮食。

Newton🐆:
我逐渐认识到,自然饮食,要想推高“全套营养素”,只有高蛋白这一个选项。

Newton🐆:
@aa.施生.00 施大,您那个显示论文检索量变化趋势的程序是什么?我想看看近期高蛋白组小鼠寿命、肌肉量、体脂率的论文检索量是否呈井喷之势。

施宏建:
是在 知网 上面的数据

Newton🐆:
看来,高蛋白饮食/high protein diet研究还真不是最近热门起来

未语丶有声:
我还真不敢高蛋白

Newton🐆:
我也不太敢,不过现在我对高蛋白这种祖先的饮食方式持开放态度。

Newton🐆:
祖先饮食中,蛋白和脂肪分配的波动性应该相当大——连续一个季度,蛋白供能比超过50%,都是极有可能的。

施宏建:
高蛋白饮食的奥义是:生吃

施宏建:
高蛋白+熟食,是问题很多的,营养结构,完全被破坏的一塌糊涂。

💠Ayn💎 ࿐:
对的 祖先都是RAW eater~
所以原始人可以高蛋白~

💠Ayn💎 ࿐:
熟肉很多toxin~
吃久了问题尽显~
还不如“鸡米花”呢…

💠Ayn💎 ࿐:
但是生肉吃吃会觉得很无聊…

想念熟肉的香气…
就和糖瘾一样…

施宏建:
生肉vs熟肉 的味道差异,
主要是来自“美拉德反应”。

美拉德反应≈(氨基酸+糖类)x(温度或时间)

施宏建:
食物里的美拉德反应反应,
跟活人体内的“糖化”差不多。

施宏建:
美拉德反应,会导致肉类食材“褐色化”
只需要25~27℃就能发生反应。

温度越高,美拉德反应的反应速率越快

施宏建:
↑美拉德反应需要的温度,在人体内,就能轻易达到。
如果吃的「糖类」够多,
在人体内部,就能时时刻刻的发生美拉德反应。

施宏建:
产生美拉德反应的糖类,
是有快慢之分的。

糖类,分为
二碳糖(双糖):乳糖、蔗糖、海藻糖
五碳糖:木糖、阿拉伯糖
六碳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发生美拉德反应的反应速率高低顺序是:
五碳糖>六碳糖>双糖

施宏建:
在 六碳糖 当中,美拉德反应的快慢,也有差异。

葡萄糖 > 果糖

施宏建:
吃进体内的果糖,

如果通过 脂质新生 的途径,变成脂肪存储起来,
就不容易使人的肤色变成褐色。

如果通过糖代谢的途径,最终变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循环,
那么,就更容易使人的肤色变成褐色(暗黄、黑黄)

悦悦:
难怪最近皮肤略黄,最近三个月吃了好多水果,以柑橘为主。

未语丶有声:
最近几个月是柑橘集中成熟和上市期

悦悦:
以前严格肉食,不吃水果时皮肤状态很好。

悦悦:
这两天发现头发浓密了很多,特别是右上额角,以前素食掉得快秃了,现在基本看不出来了。

陈见:
早上起来血酮2.2,现在0.1,什么都没吃。。。。。

施宏建:
很正常啊
酮体和乳酸,
本来就是动态变化的指标。

未语丶有声:
@cj.陈见.aa 现在还是一日一餐吗

施宏建:
虽然什么都没吃,
但是,呼吸供氧,改变了。

陈见:
还是

陈见:
每个月加一次48小时断食

未语丶有声:
我运动量大 两餐合适

陈见:
我体脂长期都在15-16左右

施宏建:
1、多巴胺,是一种促使人类产生行动的神经递质。

2、能在激活时,促使人类采取行动的神经元组,叫作“通路”。

3、能在激活时,驱使我们放弃行动的神经元组,称作“非通路”。

4、这两类神经元,都受多巴胺的影响,但受影响的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相反的。

5、这是因为这两类神经元,具有不同种类的「多巴胺受体」。

6、如果通路神经元在多巴胺存在的情况下放电,那么神经元及其输入之间的突触连接就会加强;
相反,
如果它们在没有多巴胺的情况下放电,这些突触连接就会减弱。

7、非通路的情况正好相反:在多巴胺存在的情况下,放电会导致突触连接变弱,在没有多巴胺的情况下,放电则会让连接变强。

施宏建:
多巴胺,具有 强化学习 的功能。

在多巴胺系统出现功能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身上,做实验。
1、未经治疗的病人(体内多巴胺水平较低),
从“积极反馈”中学习,很困难,
但从“消极反馈”中学习,很容易;
2、在经过治疗后(多巴胺水平较高)
人们表现出了相反的现象:
从“消极反馈”中学习有困难,
但从“积极反馈”中学习没有困难。

施宏建:
↑上面说的这些关于多巴胺的生理知识,
通俗的理解就是:

1、长期生活的不开心的人,
更适合从失败、批评中吸取经验,进而变强。

2、长期生活的开心、乐观的人,
更适合从成功、表扬中吸取经验,进而变强。

未语丶有声:
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陈见:
1好像更容易“习得性无助”

施宏建:
1在失败与批评中变强,
最终发展方向,
大概率会变成“工具人”,
(犯错率越来越低的工具人)

施宏建:
2在成功与表扬中变强,
最终发展方向,
大概率会变成“创造者”
(开拓性成果越来越多的创造者)

施宏建:
强化学习,是个中性词。
学习,
既能学会好的东西,
也有可能学会坏的东西。

未语丶有声:
游戏-奖赏-沉迷于游戏……典型的强化学习

悦悦:
有些人越挫越勇就是这个道理吧

陈宇同学 Nutrition:
说果糖的作用类似sfa在高脂的作用

施宏建:
他们那“一群人”,阅读并理解文献的能力,问题很大。
经常会对文献进行“错误的理解”

施宏建:
说“果糖,促进脂解”,大概率是看了pubmed上的这篇文献

施宏建:
[图片]
施宏建:
如果看文献,不仔细。只看了图中 橙色划线部分,
就会得出“果糖能促进脂解”的结论

施宏建:
如果再仔细看看结尾,绿色划线部分,
就会发现,果糖促进脂解,是促进「不利的代谢效应」

施宏建:
再仔细看正文里的实验过程,
做的是「体外、细胞培养实验」

施宏建:
果糖,
1、先促进「糖皮质激素」(压力激素)的升高,
2、然后靠激素作用来促进脂解。
3、紧接着,
脂解产生的 甘油+游离脂肪酸(FFA),大量进入血液循环中。
4、进入血液循环的甘油+FFA,都无法被人体有效利用。
因为,果糖是抑制肝脏糖异生的,甘油无法通过糖异生变成葡萄糖进行糖代谢。
同时,FFA也无法被人体有效利用。
因为在果糖代谢供能的同时,也阻碍了脂代谢。(果糖阻碍以FFA作为能量来源的脂代谢途径)
5、加速分解出来的 甘油+FFA,后续怎么办呢?
a、要么它俩重新合成为“甘油三酯”,这又成了「脂肪生成(合成)」
b、要么它俩就以分离的形式在血液循环里乱跑。
如果数量太多,去医院检查时就会出现类似于「高脂血症」的指标特征。
(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甲亢、肝病,检查时,体内都有大量的FFA)
6、在文献正文里,也有提到:
果糖介导的活性「糖皮质激素」浓度的升高有可能进一步促进「脂肪生成」和「脂解」

施宏建:
最后,文献的「讨论」部分,也提示了“体外细胞培养vs体内真实生理”的差异。
比如,果糖浓度
4.5 vs 0.1 (g/L)
得出的结论,完全是相反的。

施宏建:
总结:
学知识,就是要亲自看原文,
仔细读细节,
并反复的、多角度的、
去验证结论:到底靠不靠谱?

施宏建:
果糖和SFA的作用,
看起来很类似:
促进生理性胰岛素抵抗。

实际上,差异很大。

施宏建:
果糖,促进的是「不利」的脂质代谢。
SFA,促进的是「有利」的脂质代谢。

陈宇同学 Nutrition:
好的收到  没看懂 继续多看两遍

timeshare:
求教施大,我那孩子为减肥一天两顿饭已有三两个月,有效果。但最近午饭和晚饭饭一小时两小时后胃疼灼热感,从前也有胃溃疡,但偶尔疼,但最近疼的频繁,是不是和不吃早饭有关?如何修复胃溃疡?求救施大!@aa.施生.00 

timeshare:
她说有灼热感,有时半夜疼醒,午睡醒后就开始疼,吃一些碳水就不疼了,吃肉也疼。但是不吃早饭整个上午也不疼

施宏建:
@timeshare 
有病痛,先去医院检查。
先查清楚是什么问题。

99%的老百姓,自己分不清
胃部疼痛、胆囊疼痛。

施宏建:
以为自己是胃痛,
一查发现,是胆囊痛。
再仔细一查,胆囊炎+胆结石,得切除。

timeshare:
嗯嗯!好。是不是脂肪吃的不够不吃早饭也能引起胆结石胆囊炎?

施宏建:
胆结石,
尤其是胆囊结石,
大多需要3-5年时间才能形成。
主要是以前「长时间」的饮食错误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
以前没检查,没发现而已。

胆囊结石,不是短时间内能形成的。

但是,胆囊炎,是可以短时间内形成的。

平安车险 陈海萍:
请问施大,什么样的饮食错误,容易带来胆结石呢?

timeshare:
啥样的饮食能让胆囊炎短时间形成?施大

施宏建:
长期 饱和脂肪 摄入量极低的饮食
比如,只吃素,只吃植物油,很少吃猪油、羊油、牛油

现在的医院里,做胆囊手术的患者年龄,20岁左右的,已经很多了。
甚至,还看到好多15.6岁就做胆囊切除的孩子。

施宏建:
导致 胆囊炎 的饮食,没法说。
只要发胖的,睡眠不好的,晒太阳少的,
总之,免疫力低的,都很容易胆囊炎

施宏建:
尿酸盐结晶,是导致各种莫名其妙的疼痛的常见原因。
尤其是 喝酒以后、天气变冷以后的 关节疼痛。

施宏建:
尿酸盐结晶进入细胞内溶酶体,
随后溶酶体破裂并产生线粒体活性氧( ROS ),
ROS激活NLRP3炎症介质。

针对溶酶体破裂和线粒体ROS的产生,
自噬,可以通过隔离近端肾小管细胞以防止炎症扩大,而起到对人体的保护作用。

施宏建:
想要把内脏脂肪(腹部脂肪)给瘦下来,
必须靠运动锻炼:加速甘油三酯的脂解→脂肪酸的活化→糖异生+脂肪酸供能

最简单的一条,多进行腹肌发力的训练,在腹部温度提高时,本身就能加速脂解。

施宏建:
1、甘油三酯的脂解,
主要靠饮食,尽量空腹运动,尽量降低胰岛素即可。

2、脂肪酸的活化,是脂肪酸燃烧供能的前提条件。
而控制脂肪酸活化速率的,是镁。
骨骼里的镁储量越多,脂肪酸活化的效率越高。

3、脂肪酸产ATP前,要先穿过线粒体膜,运输进入线粒体。
影响这个运输过程的,是(左旋)肉碱。

未语丶有声:
没有只瘦腹部的

施宏建:
腹部温度,是指:
腹肌产ATP时带来的「核心温度」,瞬时最高温度可达50℃以上。

内脏脂肪,在腹肌的下面。

腰上包裹东西(比如包保鲜膜之类的)
不仅没用(捂不到50℃),
反而会阻碍二氧化碳和水的皮肤排放,
容易反复刺激皮肤屏障进而患上皮肤病。

运动领域的智商税,也挺多的

施宏建:
有的。

皮下脂肪,是全身均匀的变薄,均匀的瘦下去。

内脏脂肪,只在腹部大量堆积,是可以单独、且快速的瘦下去的。

施宏建:
[图片]
未语丶有声:
怎么判断是否内脏或皮下脂肪

施宏建:
去医院查内脏脂肪,
拍CT 或者 核磁共振

陈宇同学 Nutrition:
间歇变速爬坡跑  刺激去甲上腺素燃烧腹部脂肪 

💠Ayn💎 ࿐:
我昨天刚在哪里看到的说健身房跑步不太好balabala、然后作者意思是最好的锻炼是走路散步…

施宏建:
在「跑步机」上跑步,确实不太好。
问题不在激素,
而在发力→受力的 肌群/韧带/关节

该练的肌群/韧带,没练到。
不该受到冲击的关节,却都受到了。

假如,只跑步机上跑(不去额外进行韧带+肌肉的训练),
下肢关节+核心稳定性,
都远比在马路上跑的人,差一大截。

肉肉:
施大,讲怎么打王者荣耀嘛

施宏建:
这个可以讲!
我靠学习《毛泽东选集》《经济学》《组织管理学》《竞争合作模型》来打王者荣耀

施宏建:
仔细分析影响 王者荣耀 胜负的因素,
大概就是几个核心点:
1、英雄的选择与禁用(配合队友,克制对手)
2、技能的释放时机(顺序、套路、组合)
3、不同经济条件下,装备的选择搭配(重点是怎么在游戏里搞钱)
4、游戏进城中的行为策略(前期搞钱,中期以多打少,后期带兵线推塔)
5、对双方情绪的操控(夸队友,抱大腿;抓着对方一个人打,引发对方内部互骂,拒绝合作)

施宏建:
貌似可以画个思维导图,
系统且科学的去打游戏

施宏建:
[图片]
施宏建:
↑这个「物理学」模型,在游戏当中,也适用。
领悟了这个模型,
在一切游戏(或现实事件)当中,
都能带来碾压性的优势。

杨小小 :
怪不得我在跑步机上跑几次,就腰疼,腰间盘突出发作。。有关系的吧?

施宏建:
跑步机上跑,身体是「上下上下」的纵向运动模式。

会搞的身体各种关节,上下互怼

施宏建:
关系很大

一直都在狂奔:
多打少,快打慢,经济压制,等级压制。还有,这是个推塔游戏,有兵线才能推塔,要围绕兵线来做文章。这是个团队游戏,要清楚自己所选位置在团队里的作用,围绕着这个去发挥。

施宏建:
现实生活里的“应对策略”,也是跟游戏里一样的

大多数情况下:
人多 > 人少,
速度快 > 速度慢,
钱多 > 钱少
经验等级高 > 经验等级低

现实生活是个比「积累」的游戏,
有「健康」,才能进行各方面的积累。

现实生活,也是个团队游戏,
己方团队,是整个家庭、整个公司、整个国家。
敌方团队,是别的家庭,别的公司,别的国家。

一直都在狂奔:
升华得好呀

施宏建:
哈哈哈,倒不是升华。
我是在生活里学道理,
然后去游戏里实践验证。

施宏建:
以前刚步入社会,
生活过得稀里糊涂的时候,
打游戏也是打的稀里糊涂,
打的很烂,胜负很不稳定。

随着现实生活里,掌握的规律越来越多,
再回过头去打游戏,
游戏里的胜率,也是不断提升。

一直都在狂奔:
道理是共通的

💠Ayn💎 ࿐:
请问施大、一般需要多久才会从稀里糊涂过得好一点呢~

施宏建:
从「稀里糊涂」到「心里有数」
时间多久,并不是核心。

有些人,从16开始,就已经活的心中有数了。
有些人,到了50岁,60岁,还是活的稀里糊涂。

稀里糊涂→心里有数,
核心是:
经历事情,然后反思改进

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长短都不同。

施宏建:
被人坑骗过一次,
可能没反思、没改进,也就没变化。

要是被人坑10次,100次,
反思+改进,最终,也能做到心中有数。

施宏建:
挨过饿,才知道不能浪费食物。
受过穷,才知道金钱真的重要。
遇到了太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才知道多学一些知识真的很有用。

然后,懂的东西越来越多,
知道了,也做过了,
很多事情,自己都做过一次了,
以后再遇到,就心中有数了。

做事,都要趁早。
犯错,也要趁早。

毕竟,寿命是有限的

施宏建:
那些50~60岁还活的稀里糊涂的人,
要么,是事情经历的太少。
要么,是反思、改进的太少。

有句鸡汤说:
身体和灵魂,总得有一个在路上。

实际上:
身体和灵魂(思维),都得在路上。

一直都在狂奔:
也是有人50-60岁还活得稀里糊涂,很单纯,只能说是命好

young:
有些人注定糊涂一辈子

young:
真正有思考能力有自控力还能持续上进的,终极是少数

施宏建:
颞下颌关节紊乱,
实际上是的关节“韧带”出了问题。
韧带,也是属于筋膜系统的一部分。

发炎、受损、感染、营养不良,都容易出问题。

施宏建:
经常长大嘴巴 练歌/练嗓 的歌唱家,这个部位往往很灵活。

很少 大声说话/唱歌 的人,
这个关节的 韧带+肌肉,
太过薄弱,稳定性不够,然后,就很容易出现骨头碰撞、弹响之类的现象 。

施宏建:
以前住在西安的时候,经常因为智齿发炎,
导致张口受限(嘴巴张不开),
就是图上的这些韧带也跟着发炎导致的。

施宏建:
饮食和睡眠,确保不会发炎以后,
靠锻炼韧带+肌肉,能练好。

施宏建:
理解错了。
1、叶酸分2种:
天然存在的叶酸、
人工合成的叶酸。

2、食材当中的天然叶酸,可以吃。
不致癌。

人工合成的叶酸(补剂形式),
少量吃,没事。
吃太多,有害。

施宏建:
总的来说,尽量少吃补剂。
尤其是少吃补剂里的 叶酸+b12
(很多补剂里的b12,也是人工合成的形式,在食物里找不到)

施宏建:
如果是以补充叶酸为目的,
蛋和肝,都要多吃。
尤其是 鸡鸭的肝,叶酸含量很高。
适合生育期间食用

平安车险 陈海萍:
这个是说平时嘛?还是说备孕的人?

施宏建:
备孕、怀孕、哺乳,都要吃。

施宏建:
正常情况下,女性400ug的叶酸就够了

生育前,需要提高到600ug左右
最大可以摄入1000ug

靠吃食物,肠道会调控叶酸摄入量。
如果吃补剂,很容易补过头。

Rachel:
@aa.施生.00 施大,我右耳时不时痒痛,讲话嗡嗡声,别人以为我感冒,其实没有;右耳耳道明显比左耳的狭窄,按压有疼痛感,以前右耳外面红肿过,也没处理,自己好了。右耳的软骨摸起来比左耳要厚,我怀疑是什么炎症或感染,去了医院耳科,也没查出啥来。还有可能是什么问题?

Rachel:
张嘴右耳旁边脸部有疼痛感

Rachel:
右耳后面耳廓按压也有疼痛感

施宏建:
@Rachel 我没有隔空猜准疾病的超能力。
只能建议你:
找当地最好的医院,
挂号,找同一个医生,筛查一切可能性。
查准了,确定了是哪里有问题了,再去找解决办法。

施宏建:
去哪个医院,很关键。
有的医院,擅长耳鼻喉科疾病。
有的医院,不擅长,连耳鼻喉科的检查设备都很落后,什么都查不出来。

施宏建:
说起耳朵,
一下子想起曾经帮助过一位客户解决过“耳鸣”的问题。

那位客户跑了无数医院,大多数医院都诊断为“神经性耳鸣”,但是,都无法治好,甚至连改善都做不到。

在向我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她耳鸣的同时还伴有:抑郁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经常肌肉痉挛、入睡难且易醒 等情况。

从耳鸣以外的症状来判断,
她大概率是长期营养的缺失,导致了听觉神经功能的异常。

然后,根据她的体检数据,
抗炎、补锌、补氨基酸、补……
针对性的优化饮食营养一周左右,耳鸣就出现了明显的好转(尤其是大剂量补镁以后)。
最终,9个月左右,大致解决。
后续,那位客户,只有每个月月经出血以后,会有一丝丝不明显的耳鸣症状复现。

从月经对耳鸣的影响来看,
铜、铁、性激素,这三者的变化,
对耳朵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施宏建:
血管痉挛、微小血栓形成、血液黏滞。
耳蜗神经感觉异常、鼓室丛神经炎、鼓室神经感觉过敏、螺旋器细胞水肿、中耳肌肉张力增强。
这些都是容易导致耳鸣的因素。

施宏建:
坦桑尼亚的哈扎人,
拥有与黑猩猩,完全一样的食物生活环境。
但是,靠着 饮食差异+基因差异,获得了更长的寿命。

饮食差异方面:
黑猩猩吃植物为主
哈扎人吃肉为主

基因方面:
黑猩猩载脂蛋白E(ApoE),不具有长寿效果。

人类具有载脂蛋白E(ApoE)
有与黑猩猩不同的突变,
可以促进脂肪的运输及存储,带来更长的寿命。

施宏建:
更多的实验证明,
1、自由基,不完全是坏东西。
- 自由基,在营养充足的情况下,只破坏细胞,促进细胞的更新,虽然影响身体功能,但不影响寿命。
- 自由基,在营养缺乏的情况下,才会影响寿命。

2、在健康的情况下,额外服用抗氧化剂,中和了本该促进细胞更新的自由基,
反而容易导致早衰、早死。

施宏建:
黑猩猩,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是13岁左右
哈扎人,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是33岁左右。

黑猩猩,活到成年,
成年后的预期寿命,没有显著增长(跟刚出生时差不多)

哈扎人,活到成年,
成年后的预期寿命,可以暴增到72岁左右。
哈扎人,族群里的长者,能经常吃到高营养的动物内脏的掌权者,甚至能在充满细菌和病毒的原始部落里,活到80以上。

施宏建:
长寿所需的自然环境,
主要是 水+土 里面的微量元素的含量

施宏建:
铜、铁、锌、硒、锰、锶,
这六种很关键

施宏建:
可以搜索着看一下
《中国区域长寿与自然环境耦合关系的研究》
这篇文献

未语丶有声:
不行。现在到处的水土都污染

Newton🐆:
@aa.施生.00 施大,无机六价硒、硒酮、硒代蛋氨酸形式的硒,可不可以认为是废物?

施宏建:
1、硒代蛋氨酸,是有用的。
在人体内可以跟硒代半胱氨酸可以互换,替代使用。

2、硒酮、六价硒,我都没研究过,不了解。

young:
中国有个道长叫张志顺,活了104,看来高人还是真的有的

施宏建:
最近在研究百岁老人、
影响寿命的因素。

最「突破性」的进展是:
发现了「电压」对健康的影响。

施宏建:
人体内,有一种叫做:
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 VDAC )
的蛋白质,
也叫“线粒体孔蛋白”。

施宏建:
这种蛋白,
控制着人体的能量代谢,
影响线粒体效率,
调控着细胞的生死,
也控制着ROS的产量。

施宏建:
人体,
如果长期生活在充满「电」的环境中,
线粒体里的VDAC,就会受「环境中的电」的影响,过度表达。
VDAC过度表达以后,会导致线粒体功能受损、细胞功能受损,
甚至,促进癌变……

施宏建:
参考文献:

VDAC调控线粒体/癌症代谢/氧化应激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9551129/

施宏建:
「油酸」的反式脂肪酸形式(elaidic acid),也可以提高VDAC的表达,带来大量的负面效果。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7318085/

施宏建:
家里,墙壁内部的「交流电」,
对人体的危害更大。

手机、遥控器之类的,有电池的东西,靠「直流电」供电,对人体的影响较小(不存在工频感应现象)。

冰箱、空调、台式电脑 等需要变压器/镇流器来将交流电进行转化的设备(包括马路/小区上的变压器、变电站),都会制造出工频感应现象,
会影响人体内的电压,细胞器(线粒体)的功能会受影响。

施宏建:
静电感应、感应电位、感应电压、工频电场。
≈电力系统对人体产生影响的研究方向

Newton🐆:
睡地下室,本地下室断电,邻居不断电,有帮助吗?

施宏建:
有帮助。

距离电力系统越远,受电的影响越小。

肉肉:
之前提倡的床上连铜线接地有帮助吗

Rachel:
@aa.施生.00 低碳生酮后,TC,HDL- C,LDL-C都升高,TG降了,几个数据之间的关系和相关比值对预测动脉硬化疾病是怎么样的?有一种说法TC/HDL- C比值小于3安全,大于5风险系数升高

施宏建:
铜线接地,理论上很好。
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比较蛋疼。
要把铜线连接到人体上进行导电,才行。

睡觉的时候,时时刻刻把铜线拴在身上?
难!

施宏建:
是你的 HDL指标,还不够好。

饮食营养调整的比较好的人,
(生酮/吃肉),
HDL经常在2.3~3.5之间,
此时,身体的免疫力也极强。

如果你的HDL-C,有2.5左右,
TC/HDL-c < 5

施宏建:
私聊中提及了“疣”、“HPV病毒”之类的东西。
顺带分享到群里

沈佳毅:
我脚底的小疣,改变饮食一年多后,自行消失了

施宏建:
病毒感染导致的皮肤异常,
有点类似于“清理垃圾”。

病毒,对免疫系统来说,是垃圾。

垃圾少,免疫系统增强以后,立刻就清理掉了。

垃圾太多(或 源源不断的产生),免疫系统暂时清理不掉,就会把它们集中起来,攒在一起。等以后变强了,再清理掉。
或者,靠外力彻底清理掉。

Astro:
NADPH 产生需要葡萄糖,经过vc 辅助生成谷胱甘肽   按理说吃肉不缺吧

施宏建:
你进群晚,很多关于NADPH的知识没看到。

葡萄糖代谢,虽然能产生NADPH,但是葡萄糖供能的过程中,又会消耗掉它自己产生的NADPH。
糖代谢产生的NADPH,只够自己用,没有额外富余的

施宏建:
欧美的RNA疫苗,已经诱导出更多的突变的毒株了

施宏建:
最近这几天,使印度上热搜的病毒,主要是B.1.617这个“型号”。
更厉害的B.1.618,还没进入大众视线呢。
↑关注病毒的人,在4月21号就知道这个新型病毒了。

施宏建:
张文宏在25号发布出来的内容,说的主要是B.1.617

施宏建:
信息扩散,有时间差。

沈佳毅:
关心国内的疫苗对上述突变毒株的功效,钥匙在哪里

施宏建:
国内生产的灭活疫苗,
「目前来看」,是全球综合最优的。
前提条件是:
病毒别出现ADE效应

目前,注射「欧美产的疫苗」以后,
再次感染病毒的人,
已经出现了死亡率升高的现象。

至于死亡率升高的原因,
是欧美疫苗的锅?还是病毒ade效应的锅?
美国官方还捂着呢,暂时不清楚。

Astro:
爱斯基摩人 为啥死亡率这么离谱

Astro:
低碳水

施宏建:
爱斯基摩人,
在历史上,本来就特别容易被“感染性疾病”给搞死。

施宏建:
爱斯基摩人生活的维度太高,
阳光照射不到,
特别容易缺乏维生素D,
进而导致 免疫力低……

Astro:
一些鱼类含有的高维生素D 对爱斯基摩人来说量不够哇?

施宏建:
对日常生活来说,够了。
如果生病、被病毒感染了,
食物里的那点维生素D,就不够了

施宏建:
爱斯基摩人,缺了阳光以后,免疫是真的差。
长年携带“乙肝病毒”……

Astro:
晒太阳跟皮肤癌的关系呢  是否要控制好时间?

沈佳毅:
喝水多了还会水中毒

Astro:
不会那么简单吧, 南边海边上基本上是平原, 古代遮挡物很少,暴露在阳光下时间不少。 身体一定有个机制减轻太阳对皮肤的伤害吧 除了皮肤颜色遮挡外还有什么吧

施宏建:
1、晒太阳的益处,主要来自阳光里的UVB。
促进DNA层面的修复,皮肤修复,透明质酸合成,VD合成,增强免疫。

2、破坏DNA,导致皮肤光老化、癌变的,主要是UVA。

3、UVA穿透力极强,能够「充分」照射到高纬度地区。
UVB穿透力较差,只能「少量」照射到高纬度地区,
并且,严重受季节(太阳与两极的相对位置)影响。

4、UVA与UVB的平衡,
破坏与修复的平衡,
利弊的平衡,
才是关键。

施宏建:
@Rachel 核心逻辑有2条:
1、摄入的植物(碳水)的数量,决定了炎症的高低。
2、白肉里的脂肪酸比例,
比红肉更容易促使脂肪细胞生长。

Rachel:
@aa.施生.00 谢谢,但是红肉铁蛋白高啊

Rachel:
我之前铁蛋白超标,献了两次血终于降下来了

Astro:
献血次数要控制在30-40次的话,做血检的话一小管算不算一次? 流血多少毫升才算一次?@aa.施生.00 

施宏建:
献血一次,
普遍是200-400ml的失血量。

陈宇同学 Nutrition:
第二条的意思 是,白肉的脂肪加碳水 更容易增加体脂?

陈宇同学 Nutrition:
米饭 加 三文鱼生鱼片算吗

施宏建:
对。
n-6脂肪酸,促进脂肪细胞体积增大。
n-3脂肪酸,促进脂肪细胞数量增多。

施宏建:
碳水短时间内刺激胰岛素暴涨,
脂肪细胞增长的速度,加快。

Astro:
是否每次献血100-150ml 就安全些,也不计入次数?

施宏建:
女性月经出血,
正常情况下,平均每天出血10ml左右。
按照总天数算总量。

比如,来一次月经,
流血5天完事,总计流血50ml左右。
如果流血8天才停,总计流血80ml左右。
↑正常情况下是如此。

异常情况下,
有的激素异常,流血极少。
有的高血压+凝血差,流血极多。

施宏建:
月经出血,
75%左右的动脉血
25%左右的静脉血

而献血,献的是静脉血。

静脉血vs动脉血,
成份差异很大。

陈宇同学 Nutrition:
我好像之前三文鱼加米饭 好像胖了 

Newton🐆:
合着只流失30~80mg的铁。

Newton🐆:
相当于不到一周的铁摄入量(成年男性铁的RDA是18mg)。

Newton🐆:
所以献血控铁就是杯水车薪,九牛一毛,螳臂当车,蚍蜉撼树(切肝倒是可以“掉铁”“掉B12”“掉镍”“掉铜”“掉VA”)……

施宏建:
@nt. Newton🐆. aa 
铁流失了,倒是问题不大。

关键在 静脉血vs动脉血 的差异。
静脉血,更像是“经过过滤”的血。
动脉血,更像是“营养和杂质混合”的血。

比如,
动脉血里,癌细胞很多。
静脉血里,癌细胞很少。

动脉血先流入各种毛细血管,输送到各种细胞里。
血液进入细胞被加工过一遍以后,很多癌细胞被杀死、过滤干净,
然后,变成稍微干净一点的静脉血,
重新回到心脏,进行下一个血液循环。

Newton🐆:
『据日本食品标准成分报告:100克菠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1950年是150mg,1994年是13mg,1999年只有8mg。另据德国黑森林研究所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1985年以来,苹果中的维生素C减少了80%,菠菜中镁的含量减少了69%,马铃薯中钙的含量减少了71%香蕉中叶酸和维生素B6的含量分别减少了87%和93%。』 ​

请问这段文字是否属实?原因是什么?是不是植物性食物的生长周期变短、产量变高?

施宏建:
数据大概率是真的。

除了生长周期缩短,无法有效富集营养以外,
在一块土地上,反复的种植、除虫、打农药,
都导致「土地微生态」的巨大变化。

young:
之前一亩地就打200斤粮食,现在都奔着1000斤去了

young:
家畜的饲养也是,猪之前都喂一年,现在4个月,生长周期缩短太多了

施宏建:
主要是土地的「生态循环」被打破了。

死掉的树,本该被虫子吃掉。
虫子的粪便,本该变成有机肥料,滋养大量细菌、微生物。
细菌和微生物,再进一步改造土壤成份。
然后,土地里的有机物,
再度滋养出 一颗草、一朵蘑菇、一棵小树。
土地里,再次展开「无机物→有机物」的良性循环。
世界,也是因此变得生机勃勃。

Newton🐆:
B1、生物素,都不是植物自产的,而是微生物产的,所以微生态改变确实会造成连锁反应。

Newton🐆:
之前确实学过,土壤碳汇、土壤元素流失与作物产量存在巨大关系;现在知道,影响更严重的,是作物质量。

Newton🐆:
大部分地方,施肥还是只强调氮、磷、钾、硫、镁、硼、锰、硒这么不出二十种元素,随着作物的收获、运出,钒、钼、锶等土壤元素不断流失。

施宏建:
得尽快赚钱,实现生活自由,
从靠劳动获利,变成靠资本获利。
这样才能尽早搬到能长寿的地方去居住,
并且低压力的生活。

施宏建:
每一个地方,甚至连土地上的 菌群结构,
都是不同的。

沈佳毅:
哪些地方算长寿的地方

施宏建:
看哪个地方百岁老人多就行了
百岁老人,才是真正人生的赢家。

Rachel:
@aa.施生.00 想问下施大,你的饮食结构是怎样的?

施宏建:
国内的海南岛,尤其是“五指山”地区,
自然环境,是非常理想的地方。
(前提是:不差钱)

施宏建:
@Rachel 蛋贝藻

Rachel:
好像我对蛋贝都不耐受人与人还是有区别的

施宏建:
那就吃第二环里的“肉”,
纯肉食修复肠道

Rachel:
恩,我现在就是还没戒蔬菜,看来是要尝试一下

Astro:
贝属于白肉?@aa.施生.00 

施宏建:
我觉得,这个我不需要回答。
你自己应该能分得清

施宏建:
白肉、红肉,这样的模糊描述,
大多数情况下,是针对「陆生动物」来说的。
比如,
鸡鸭肉,是白肉。
猪牛羊,是红肉。

施宏建:
把这个 红肉、白肉 的区分,
如果放在海产品里,
(比如 白肉鱼、红肉鱼、贝类、海参)
再套用到那些结论里,
就变得不太不准确了。

施宏建:
按照肉的颜色去区分食物的好坏,
只在「陆生动物」上,有参考性。
在「海洋动物」上,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Astro:
[抱拳] 我就觉得海洋的话不准

Newton🐆:
五指山,是因为在水源上游?

施宏建:
因为综合因素。
地形、气候、植被、温差、
白天的氧气、
晚上的森林负离子、
土壤+水……

沈佳毅:
东北五常,辽河沿岸的环境怎么样,有不少森林,按理说能出特供级粮食的地方不会差

Man of Steel:
西木博士应该考察过不少地方

Man of Steel:
最终就是选在五指山

施宏建:
实验室、农业大棚、西安旁边的杨凌农业基地、
也能种出高品质的粮食、作物。

这逻辑,不是这么搞的

施宏建:
万物生长靠太阳,
想要长寿,充裕的“阳光”,
也是个必要条件。

沈佳毅:
你说的是非自然条件,如果是自然环境下有机生长的。不过说心里话,东北的太阳,是差了点

施宏建:
ROS产生过多→产生脂质过氧化物→损害溶酶体膜→溶酶体内含有的酸性磷酸酶释放出来→造成线粒体膜损害

而蛋氨酸,
则可以缓解、减轻这一整条链路的膜损害。

施宏建:
就连 铁过载(肝脏铁过载、肝炎、肝硬化),
也可以通过补充 蛋氨酸 去解决。

Astro:
铁过载可以靠蛋黄的卵磷脂减少吸收吧

施宏建:
错。
能干扰铁吸收的是「卵黄高磷蛋白」

Astro:
担心蛋氨酸伤害的话,多摄入甘氨酸不就抵消了?

Newton🐆:
这是什么原理?

Newton🐆:
蛋氨酸-甘氨酸比例,与什么有关?

Newton🐆:
最近了解到,蛋氨酸是“筋膜营养”:

筋膜中,蛋氨酸普遍占蛋白质质量分数的2%以上;而肌腱、韧带中,则一般不足0.2%。

Astro:
甲基循环中,蛋氨酸和胆碱都可以提供甲基,如果甲基过多,那么多余的甲基会与甘氨酸结合,(通过甘氨酸N甲基转移酶)形成肌氨酸(sarcosine),这个可以被回收为甘氨酸和甲基(重新投入甲基循环,或者氧化为二氧化碳),或者被排泄掉。
因此,摄入蛋氨酸过多的话,会加速损耗体内储存的甘氨酸,对应策略就是摄入更多的甘氨酸。  -----引用易楚说的

Astro: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102450/

Astro:
而这个过程中的酶,甘氨酸N甲基转移酶,能够调节与解毒、抗氧化相关的基因表达,支持嘧啶和嘌呤的合成,但同时又能极强地抑制细胞增殖。

Astro:
胶原蛋白,也就是结缔组织的甘氨酸最丰富,肥肉部分,其次是海洋的贝类,虾 这些

Astro:
海参,鲍鱼 最丰富

施宏建:
体内的丝氨酸/甘氨酸储量,是对甲基化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防止甲基化过度。
甲基化太低,不好。
甲基化太高,也不好。
中间这个度,就靠丝氨酸/甘氨酸来调控。

施宏建:
所有能够提高甲基化的补剂摄入,
都需要同时增加丝氨酸/甘氨酸的配比。

施宏建:
就连增强对脂肪的消化能力(脂肪乳化环节),
也可以通过增加 甘氨酸 的摄入来增强。

甘氨酸,可以帮助胆汁浓缩,存储进胆囊里,
以便下次吃脂肪的时候,快速放出帮助消化。

Astro:
酵母的铜含量是生蚝的两倍

Astro:
能吃不?

施宏建:
营养数据,是一回事。
实际操作,是另一回事。

施宏建:
生蚝,
可以吃100g,300g,500g。

酵母,
吃10g都费劲,
更别说吃100g以上的量了

Astro:
蛋贝藻加肝脏的话,是不是 b7也就是生物素摄入有点低  需要关注不?

施宏建:
人体对生物素的需求量,
会因“糖类”的摄入而增加。

只要不吃碳水,生物素完全够。

Newton🐆:
生物素的主力,是肠道菌群。

Newton🐆:
天然动植物食材中,蛋黄的生物素也冠绝群雄。

记于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