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群聊记录2021年01月

2021年01月1-4日
施宏建:
骨骼肌,是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的主要贡献者。
在糖供能的情况下,
肌肉量极少的人群,
更容易触发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耐受不良。

肌肉量,也在显著影响健康的因素。

施宏建:
真正可靠的文献,其实很少。
[图片]

施宏建:
汇总1059+6篇文献,
去除重复后,
剩余719篇。
去除"与主题相关性低"的文献后,
剩余67篇。
去除"低质量/不严谨"的文献以后,
最终结果,只剩余31篇。

施宏建:
以此图中的数据来粗略统计:
再embase、pubmed、cochrane等英文数据库内,
每次检索,能得到高相关度的文献的概率是67/719≈9.3%

施宏建:
真正高质量/逻辑严谨/数据充分且准确的文献,
只有31/67≈45%

施宏建:
“我们现在教你们的知识有一半是错的,一半是对的。但更大的问题是我不知道错的是哪一半”。
——哈佛大学

施宏建:
@Tao
刚刚翻我以前记录的笔记,
看到了"细胞膜"中,具体的成份。

施宏建:
磷脂酰化的
胆碱+丝氨酸+乙醇胺+肌醇
↑饮食长期补充富含这些物质的食物,往往有奇效,秘密就在此处。

施宏建:
胆固醇,占膜脂的8%~35%

施宏建:
鞘脂,也是8~35%之间波动。

施宏建:
动物含 胆固醇,
植物含 豆固醇,
真菌含 麦角固醇,
大多数细菌质膜中不含胆固醇。

施宏建:
动物,调节膜的流动性,需要的是 胆固醇。
植物,调节膜的流动性,需要的是 豆固醇。

人是动物,需要胆固醇,
人不需要植物里的豆固醇。

吃植物油,植物油里的豆固醇,会跟胆固醇竞争,阻碍胆固醇的吸收。

施宏建:
正常吃肉,就会有够用的磷脂酰丝氨酸

施宏建:
肉食的优越性,在每一种人体必须的营养细节里,都有深度的体现。

素食的坑,真的是全方面的。

Newton:
任何涉及磷脂的东西,吃“卵”即可!

Newton:
我就是鸭蛋鹅蛋多春鱼鳕鱼子,其中鸭蛋最多

施宏建:
来到沿海城市以后,鸭蛋是真的香

施宏建:
感觉杭州的鸭蛋,比成都的鸭蛋,
蛋黄都味道明显好吃一点

2021年01月7-8日
陈宇:
越来越多的观点证明碳水和脂肪最好分开吃

施宏建:
碳水和脂肪要分开吃,
本质上是
植物和动物,要彻底的分开吃

旧时光:
那这个分开最好间隔时间多久呀?

施宏建:
如果在意[小肠],
涉及到腹泻、过敏的问题,
需要间隔8h以上。

施宏建:
如果在意[胃]
涉及到胃酸、胃痛、反酸、烧心之类的问题,
需要间隔4h以上

一直都在狂奔:
碳水在先和脂肪在先,间隔时间会有差别吗?

施宏建:
如果在意[大肠]
涉及到 便秘、结肠癌、免疫力、慢性疲劳、脑雾等情况,
间隔时间,需要以[排便]为周期。
排便以后再切换进食模式。

施宏建:
差异很大。
碳水在先,需要注意是天然碳水,还是纯净碳水。

碳水类食材里所含的"不可溶纤维"越多,
需要间隔的时间就越长。

施宏建:
比如,
吃红薯,
最起码得间隔4-8h

喝葡萄糖溶液/糖水,
间隔30分钟就ok了

施宏建:
主要是 胃酸 限制了消化效率。

施宏建:
胃酸,
消化高脂肪的动物性食材(不可溶纤维极少),是很快的。

消化高碳水的植物性食材(不可溶纤维极多),是很慢的。

胃酸消化最慢的,是富含蛋白质的食材(动物+植物),都慢。

施宏建:
对胃酸来说,
最怕的是:
碳水+蛋白质+脂肪 的混合模式(绝对数量都特别多)
尤其是碳水占比也很高的情况下。

一直都在狂奔:
高脂肪的动物性食材消化的很快---这个确实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

施宏建:
消化吸收,
4个字经常连起来用。
但是实际上,
消化≠吸收
二者是两码事。

消化,重点在
口腔→胃→小肠
这两节。重点在"消",
把大的,拆成小的。

吸收,重点在
小肠→大肠→血液循环/淋巴循环
这两节。重点在"收"。
把各种具体的细微成份,合理有序的纳入人体。

施宏建:
胃酸,
主要作用,是分解蛋白质。

动物性食材里,
蛋白质总量大致的稳定的,在20~25%左右。

胃酸,就是用来对付这部分的

Atiwaly湉Ode:
除了蛋贝藻牛羊肉鱼,还会推荐吃哪些植物食材?施大平时怎样安排一日一餐?刚才说的植物动物最好分开吃,感觉不大好安排了

施宏建:
纯肉,不吃植物性食材就行了。
非要吃植物,
最好不可溶纤维较少的那一类。比如水果。
可以放在中午,运动以后吃。
↑这些只是我个人的经验。

2021年01月10日
施宏建:
最近在几个科研群里看信号通路的研究,
隐约得出一个结论:

衰老,是人体为减少癌变而支付的代价。

癌变,是人体为细胞更新障碍而支付的代价。

细胞更新障碍,是人体为睡眠障碍而支付的代价。

而睡眠,则受"生活方式"的负反馈调节

施宏建:
敲除p53、p16等基因,
小鼠和猫狗,就不会衰老(极慢),
但是,会在 幼年期 就产生肿瘤(癌变),对营养需求明显变大。

施宏建:
而带有p53、p16等基因的动物实验,
就不易产生肿瘤。

如果加强p53、p16等基因。
则几乎不产生肿瘤。
但是,会加速衰老……

施宏建:
↑从基因的角度来说,
衰老,是抗癌变的代价。

施宏建:
衰老,
这个词经常被到处使用。
但是实际上,
科研学术的角度来说,

衰vs老,
是两码事。

衰,是局部的事情。
老,是整体的事情。

癌变的部位,
大多都是局部的细胞早衰。
而整个人体,不一定显老。

施宏建:
衰→癌→老

施宏建:
先衰,后老,癌夹中间。

Atiwaly湉Ode:
曾经看过一部癌症影片里医生跟病患解释:年轻患者肿瘤生长速度明显高于老年人。是这样吗?

施宏建:
肿瘤生长速度,取决于"葡萄糖+生糖氨基酸的供应量"

子平丹:
施大现在的深度睡眠能达到多少比例?

施宏建:
最近一个月,深度睡眠大幅度减少了。
来到杭州以后,
睡眠环境变得很差。

施宏建:
在成都,床是南北朝向。
在杭州,床是东西朝向。

成都,卧室专门做过隔音处理。
杭州,窗子甚至都漏风……

lf(耶溪小築)Jedi:
好像房子设计时床都是东西方向的,我家也是

施宏建:
就是户型的问题。
开发商盖房之前,设计的时候,默认了床摆在某个位置……

施宏建:
主要是看开发商的户型。
然后是业主自己的装修改造(卧室入户门开在哪里)

施宏建:
卧室门,
如果在东/西方向的墙上,
床,
就适合南北方向的摆放。

如果门在南/北面的墙上,
床一般都会东西朝向的摆放

↑(以上行为,出自大多数业主的本能)

施宏建:
多位睡眠障碍的客户,以及我个人的经验,
大多数都实践认为:
南北摆放的床(头北脚南)
睡眠质量比东西朝向时更好

杨不会:
前天费了老大力气把床挪成了南北向

杨不会:
南北向符合磁场,初中物理给我的印象

施宏建:
少数将床头改成南北方向以后,
反馈睡眠质量没差别,甚至变差的,
普遍都有
a、床头上面开了个窗
b、头顶上挂了个空调内机
c、床上挂了吊灯
d、床头顶着的那面墙上,放了些东西。
总之,就是头部上方,有"潜在危险"

施宏建:
还有,
床头紧贴下水管道的,
睡觉时总被楼上冲水的声音干扰。

杨不会:
现在头南脚北,如果改成头北脚南,确实好多都中招了

Newton:
哇,都研究到旋转参照系中科里奥利力对健康的影响了[社会社会]

子平丹:
别忘了房间结构和地理空间也会影响磁场,引力场,按照地球磁场来千篇一律,可能会是按图索骥

lf(耶溪小築)Jedi:
尝试一下,什么方位对自己效果好

施宏建:
地磁,是最大的磁场。
磁场对生物的影响,
地磁占90%以上。
是地球核心内的电子逃逸,才产生的地磁。

施宏建:
地磁,
只要大的地质环境没变(地震or矿山挖掘)
整个区域的地磁基本是不变的。

陈宇:
[图片]
陈宇:
这人 牛羊 肉贝蛋 保持了一个多月

陈宇:
这个体重 体脂一直没有很直线下去

施宏建:
@cc.陈宇 .yy 关键看有没有运动过量。

陈宇:
每周连着4次 训练

施宏建:
饮食搞好+快步走,
体脂降的最稳、最快。

施宏建:
体重200斤以上的人,
练的越狠,
体内激素反弹的越猛。
尤其是空腹时的"胃饥饿素"

陈宇:
就是特别能吃?

陈宇:
据他女朋友说是挺能吃

施宏建:
看图片。是属于瞎吃系列。
有个很大的隐患。
半年后,
一个疏忽,体重就大概率能上到220以上

施宏建:
小基数,肥胖不严重的普通人,没啥隐患。

大基数的人,图上的那点饮食,甘油三酯是个雷,
攒到一定时间才炸的那种。

沈佳毅:
那简单,看内脏脂肪多的,就不能这样吃哈

Natalie:
那点饮食出问题在哪里了?

施宏建:
问题出在"激素的动态平衡"

施宏建:
瘦素vs饥饿素

瘦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激素。
巨胖的人,脂肪极多,瘦素也极多。
如果巨胖的人,食欲稳定的话,
瘦素:饥饿素,可能是200:200
快速瘦下来以后,
瘦素分泌减少,但是饥饿素没变。
可能就变成了190:200

空腹时的饥饿素变多,
饥饿感上升,
就会吃的更多。

巨胖的人,本身体脂代谢就是严重有问题的。
再加上,饥饿素多,吃得多,
外部摄入的脂肪也多。

甘油三酯,特别容易逐渐积累在血液循环里。

施宏建:
↑尤其是,
巨胖的人,普遍都存在"搜素抵抗"
这个就更惨了。
体重掉的速度越快,
暴食导致反弹的概率越大。

如果吃的还是高脂肪的东西,
内源性甘油三酯+外源性甘油三酯,
慢性炸弹

Natalie:
所以胖的人最好不要摄入太多脂肪?

一直都在狂奔:
胖的人要多烧自己的脂肪

2021年01月11日
子平丹:
话说没有人检测过脂蛋白a吗

施宏建:
@子平丹
脂蛋白a(LPa),
因为与低密度脂蛋白LDL类似,都是运输脂肪与胆固醇的载体。
在主流医生认为LDL指标过高有害的情况下,
LPa,也被认为是有害的。
↑实际上,这是错的。

施宏建:
很多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文献,
都罗列出 LDL升高、LPa升高,与 心梗、动脉硬化等疾病,具有"相关性"。

相关性≠因果性

实际上,很多都是逆因果。

施宏建:
很多医生认为,
LDL、LPa的升高是饮食导致的代谢性的慢性心梗的原因。

实际上呢?
原本身体完全正常(不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儿童,
突然被异物阻塞导致了"窒息"。
窒息,会导致急性的心梗。
发生急性心梗,然后被救下来以后,送医体检,
也会出现 LPa指标急性升高的现象。

↑心梗是因,LPa升高是果。

沈佳毅:
因果倒置啦!

Atiwaly湉Ode:
又一个背锅侠!

施宏建:
还有血栓的形成。

血栓,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

如果把血管,当作每天车来车往的公路。

某处公路,地面下陷、裂开个大坑。
为了防止有其他车辆掉进坑里去,那么就需要把坑,给围起来、盖起来。
↑这个用来遮盖马路坑洞的,就是"血栓"

沈佳毅:
年龄增大,公路就越来越破旧,所以血栓就越多?

施宏建:
身体一切损伤的修复,
都需要"生长激素"的支持
有生长激素,才能有序的修复。

儿童,生长激素极强,
老人,生长激素极弱……

施宏建:
生长激素强,
不严重的血管损伤,
饮食+睡眠+禁食,
就能逐渐修复、减少。

施宏建:
生长激素弱(一日3-5餐)
还餐餐高碳水,大量植物,大量反式脂肪酸。
血管损伤,只会积累,别想好

施宏建:
少量,一两个的血栓,
对于每条血管来说,都是有益的(防止血管破裂、流血)

但是,如果太多、密密麻麻的血栓,就像整条公路上,
三车道,两边的2条车道,都被封死了,仅剩的那条车道,
就会变得特别拥堵……

沈佳毅:
医院都是检测颈动脉的血栓水平。

陈宇:
老大 我运动损伤了 这套恢复逻辑适用吗

施宏建:
适用。
自然界的动物,就是这么干的。
比如 野狼、老虎,
受伤以后,
都是趴着多睡觉,不乱吃东西。

子平丹:
我发现睾丸激素需要补充胆固醇,而女性雌激素反而需要类黄酮。是不是说明女性应该多吃浆果

施宏建:
人门认为 类黄酮 有益,
比如,类黄酮可以减少冠心病的风险。
↑这是建立在类黄酮具有"降低LDL指标"的基础之上。

如果,LDL越低越好,这个结论,错了呢?

沈佳毅:
类黄酮,异黄酮本身就是植物类激素,对年轻人很不友好。可能对老年人有些用

施宏建:
女性雌激素需要类黄酮,
具体是需要哪一种类黄酮成份?
要知道,目前已知的类黄酮化合物,有60种以上。并不是每一种都对雌激素有益。

施宏建:
而且,大多数的类黄酮,
比如:黄酮醇、花青素、儿茶素、
基本都是抗氧化剂。

植物来源的抗氧化剂,有个普遍的特点:
双刃效应。

在一方面产生益处的同时,也在另一方面产生危害。

微量有益,大量有害。

施宏建:
在cnki里面,搜索
抗氧化/抗氧化剂+双刃效应/双刃剑效应
就能看到很多事实真相

施宏建:
或者,直接搜索:
自由基+双刃剑

施宏建:
抗氧化剂的双刃效应,
本质上就是
自由基 益处/弊端 的微妙平衡

子平丹:
但是我看到类黄酮对更年期后妇女激素还是很有好处的。人类进化过程中,妇女采集,一定是吃这些浆果比较多的

施宏建:
类黄酮能给绝经后的女性带来雌激素方面的收益,
具体指的是
类黄酮当中的[异黄酮],
尤其是"大豆异黄酮"。
属于 植物性雌激素。

施宏建:
β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和棕色脂肪的存在率呈负相关关系(OR分别为0.61和0.82)。

施宏建:
目前心脑血管类疾病的药物,真的不能乱用。
用的越多,危害越大。

未语丶有声:
那天医院给我开了降血脂的药,我没敢吃。说我总胆固醇和LDL太高了

施宏建:
文献的原文作者,
表示不知道
如何获得更多的棕色脂肪
但是,
咱们却很容易知道:
生酮+运动+受冷 就可以。

施宏建:
吃 他汀类 药物降胆固醇,
吃的越多,反而越容易糖尿病

Atiwaly湉Ode:
据我所知,我们家有亲戚老夫妻两个,常年吃他订类药物降胆固醇,体型一直肥胖,他们孩子还是医院工作的。

2021年01月12日
施宏建:
载脂蛋白A1(ApoA1),是与HDL-C挂钩的指标。
ApoA1一般在HDL-C的60%~70%
在HDL超标的情况下,
ApoA1超标也是很常见的。

施宏建:
载脂蛋白B(ApoB),
是与LDL-C挂钩的指标。
在LDL超标的情况下,
ApoB超标也是很常见。

施宏建:
↑单看这俩指标的意义,仅限于此。
重要的是,合起来,看这俩指标的比值。
ApoA1/ApoB,
结果只要大于1,就没事。
如果小于1,
就表示存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损伤"。

陈宇:
必须有光亮,必须有人讲话的声音

陈宇:
太黑太安静睡不着

陈宇:
但是睡眠质量特别好

陈宇:
这人为啥会是这样 我一朋友

施宏建:
儿童时期的心理问题,
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习惯。
(对环境没有安全感)

未语丶有声:
解放后林彪就是必须在野战吉普车上才能睡着 正常的床他失眠

施宏建:
美国还有人必须拿着枪才能睡着的。
还有必须弄一只狗在卧室里才能睡着的。

施宏建:
甚至还有睡觉认衣服(睡衣)的,
一件睡衣穿习惯了才能睡得着。
一旦衣服换了,又得一段时间重新适应。

子平丹:
https://nejmqianyan.cn/article/YXQYoa1905239?sg=AbW1NGsHw3NxPd6F

子平丹:
这篇文章说的是脂蛋白a,跟载脂蛋白到a不一样,我以为是翻译问题。

未语丶有声:
但我的LDL太高了@ed.沈佳毅.nt

施宏建:
确定不一样。
脂蛋白a,英文简写是LPa
载脂蛋白a1,英文简写是ApoA1

只要是专业搞科研的人,都不会搞错。
(业余爱好者,不注意英文简写就很容易错)

施宏建:
包括
低密度脂蛋白(LD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LDL≠LDL-C
二者指代的重点,完全不一样。

子平丹:
@dd.未语.aa 你这个是检测的什么项目。貌似脂蛋白和ldl是一起的,所以只要脂蛋白a不高,心脑血管病风险就小

施宏建:
LDL,指的是小货车的总量。
LDL-C,指的是小货车里装的胆固醇的总量。

杨不会:
原来疫苗只是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

杨不会:
我还以为打了疫苗就能保证95%不中招

施宏建:
疫苗不是激活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时时刻刻都是处于被激活的状态。

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的病毒在感染人体。

施宏建:
人体内,大概共存着380万亿以上的病毒

施宏建:
人体的免疫系统,是靠分析[特征代码]来识别病毒的。

第一代疫苗,
是 活病毒、灭活病毒。
直接把整个病毒弄进体内,
逼着免疫系统去识别、辨认。
让免疫系统记住病毒的特征。

记住以后,免疫系统就可以根据病毒特征代码,自动化的产生抗体,自动阻止病毒的复制。

施宏建:

后来科学研究深入,
发现不需要整个病毒,也能让免疫系统学会识别病毒。

只需要某些蛋白质结构的一部分片段就行了。
(就像警察,只需要获得罪犯准确的长相特征,
就能按照长相抓到罪犯)
↑根据准确的蛋白质结构特征来生产的疫苗,就是第二代疫苗

沈佳毅:
所以这种机制,可以被恶意利用,就像杀毒软件制造恶意代码一样

施宏建:
第三代疫苗,就更牛逼了。

直是在 DNA、mRNA层面,

将需要预防的病毒特征代码x,
插入到某个杀伤力超差的菜鸡病毒y身上。

让病毒y,把x的特征代码传递给人体免疫系统。
(就像提前把恐怖分子的照片藏在小偷身上送进警察局一样)

施宏建:
科学,是一种思维。
发现规律,鉴别真伪,然后利用规律。

沈佳毅: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疫苗有第三代,病毒就会有第四代,这样继续竞赛下去

施宏建:
发展到第三代以病毒为载体的疫苗时,
人工制造病毒的能力,
自然也就具备了……

只不过,人工制造的病毒,跟大自然突变/融合出来的病毒想比,
还是太菜……

沈佳毅:
人工可以组合筛选加速进化。比如说把许多致病性高的病毒放在一个进化压力大的培养皿内,打个比方。

沈佳毅:
利用自然进化规律,有几率制造出超级病毒

施宏建:
最骚的是,
2种以上的同类病毒
(比如 冠状病毒a、冠状病毒b)
在同一个生物体内感染时,
a+b,有一定的概率出现[基因重组]现象。
基因重组以后,产生一个同时具备ab特征的冠状病毒c
(跟病毒生孩子有点类似)

沈佳毅:
大肠杆菌,就是这样共享基因进化的

2021年01月13日
子平丹:
一方面人的某些合成能力会因为年龄等原因逐步衰退,一方面又倡导利用人体自身合成某些缺乏的营养物质,这样是否矛盾。控制剂量并直接补充的方式是不是比较好的选项?

施宏建:
合成能力变差,不是因为年龄。
而是因为长期营养失衡,错误不断积累。

施宏建:
吃进来的营养,
有2种分类方法:
1、人体必须营养、非必须营养
↑这是 生/死 、强/弱 的问题

施宏建:
2、信使物质、非信使物质

施宏建:
第一信使、
第二信使、
第三信使。
摄入太多的信使物质,会扰乱自身的信号通路、代谢途径

施宏建:
多数激素,是第一信使。
少数激素,是第二信使。

激素就是通过他们的信使作用,在细胞质膜上,
产生级联放大的杠杆作用,
撬动整个人体的代谢变化。

沈佳毅:
哦?吃对促进第一信使的营养,是关键

施宏建:
↑大量的外源性激素,改变整个人的状态。
最近几天,
儿童霜激素过多,导致大头娃娃。
就是激素发挥了信使作用,
从正规途径,影响了人体代谢

施宏建:
可以吃能够促进 激素 产生的营养(比如 胆固醇)
但不要直接吃太多的外源性激素(比如 植物性雌激素)

施宏建:
如果把身体当做一台特别聪明的机器,
吃生产激素需要的原材料,
就是把调整参数的权限,交给身体。身体能自发调节到最佳状态。

施宏建:
而大量摄入外源性激素,
那就相当于人为的强行干预机器运转。

• 对于快要死亡的病人来说,
身体快挂了,已经丧失自发调节能力了,这时候,人为的强行干预,是利大于弊的。(医院里,各种死前抢救,很多都要注射信使类物质)

• 对于身体大致还很好,只是有些小毛病的人来说,
胡乱使用激素类成份,就是彻底扰乱代谢,倒逼着身体的自发调节系统去适应激素。
(大头娃娃,就是身体以肥胖为代价,来适应外部的激素吸收)

施宏建:
如果要补 锌+铜,
控制好剂量,直接补充,是个好选择。
但是,计算什么剂量比较合适,却是个难题。
因为还要计算一整餐里其他的矿物质含量(铁)。
大致能算清,就没事。
算不清,效果差。

施宏建:
如果想要直接外源性的补充: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这个是没用的

沈佳毅:
营养直接影响酶的活性,这个就是支撑吧

子平丹:
其他的呢,不考虑蛋白质这样的不能直接吸收的物质

施宏建:
多看小鼠实验。
同一批长大的小鼠,
年龄完全一样,
但是喂养饲料不一样,
结果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衰老。
有的小鼠早衰,
有的小鼠正常,
有的小鼠衰老极慢。

施宏建:
↑在抗衰老的学术领域,
是时间差异导致了衰老差异?
还是
营养差异导致了衰老差异?

这种因果关系的定论,是[常识]……

陈宇:
最近遇到一个问题 有些人 睡前一杯咖啡睡的更快
这是啥原理 我大概知道为什么但还是不敢回复 @aa.施生.00 求解

施宏建:
@cc.陈宇 .yy
长期喝咖啡,产生 咖啡因抵抗(也叫 咖啡因耐受),
咖啡因已经很难卡进腺苷受体里面去了。
因为,
在出现咖啡因耐受的现象时,
人体本身就会加大腺苷的分泌,加速把腺苷给卡进受体里面去,避免咖啡因抢位置。

施宏建:
↑这种人,大多数都伴有一定程度的神经衰弱

沈佳毅:
艺术家,作家画家,有可能会不知觉的故意引导自己进入神经衰弱的状态

施宏建:
神经衰弱是个有意思的病。

一方面,神经系统很容易过度兴奋。
兴奋起来,冲动就会增强,灵感也多(有利于创作)。
只不过,冲动增强,
有时候是脾气大,情绪差,暴力失控。
有时候是性欲强,消费欲强,控制欲强。

另一方面,
等一阵兴奋过去以后,
就像透支了神经营养一样,
整个人,从大脑开始,
就会陷入 萎靡不振、慢性疲劳。

陈宇:
我咖啡戒了一个月了 是发自内心科学改变心理 戒掉的

陈宇:
现在锻炼 也不知算不算萎靡
就是没以前激情
就是平静的完成一个生活习惯

陈宇:
有些伤 显现出来 可能以前太猛肾上腺让我感受疼痛不明显

陈宇:
周六腰椎拍个核磁共振去

沈佳毅:
至人无梦

施宏建:
长期不做梦,
是一个非常好的睡眠状态
也是非常好的健康状态

2021年01月14日
子平丹:
人的衰老是必然的,各种有效化合物的合成能力一定会降低,这个你不否认吧。这样的话,是否说明合量直接服用补剂也是可行的呢?人体会因为有了补剂而失去自身合成能力吗?哪怕是合理的剂量

一直都在狂奔:
合理的剂量,所以怎么才是合理?

施宏建:
1、衰老是必然的吗?
对营养跟不上,DNA无法得到有效修复的物种来说,衰老是必然的。
但是,对于营养供应稳定、DNA能够及时修复(睡眠)的物种来说,只要营养足,就不会老。

子平丹:
我相信有一天能做到,我们能像外星文明一样,生存很多年

子平丹:
但您这个是理想状态,目前看还没有违背的例子

施宏建:
人的衰老,是因为DNA受损出错太多,无法有效修复。

为什么无法修复?
睡眠问题+饮食营养结构差

那吃进来的营养哪里去了?
被挪用过去修复 大分子及细胞层面 的损伤去了

施宏建:
对于衰老与生物实验,
您还是看的太少。

施宏建:
给您一个您可能从未听说过的方向:

裸鼹鼠 +衰老 +DNA

直接复制这一行文字去搜索

施宏建:
如果觉得,一个裸鼹鼠(哺乳动物)不够的话,
再告诉你几个新的词汇:
鳄鱼、
洞螈、
水螅、
它们在理想且稳定的生活/饮食环境下,
都是可以做到"生物学永生"的。
能杀死它们的,
只有 天敌、饥饿、感染、等外部因素。

子平丹:
就算是吧,但也不能因此回避第二个问题吧。永生研究,这个利益太大,不是一般人目前能实现的。

施宏建:
@子平丹 第二个问题?
哪一个?

子平丹: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对衰老是必然的否定,

子平丹:
第二个问题是人体会因为有了补剂而失去自身合成能力吗?哪怕是合理的剂量

子平丹:
有营养师说很多成份都是可以合成的,我就奇怪,既然可以合成,那我直接补最初级的不就行了,但是为什么还是要补辅酶q10,dha等一些复杂化合物

子平丹:
补充这些合成物,会导致人体自身合成能力的进一步降低吗

施宏建:
你认为,
a、人的衰老是必然。
b、在a成立的情况下,以补剂补充,是否可行?

c、人体会不会因为补剂摄入,而丧失自身合成能力。
哪怕是合理剂量
——
我解构你的内容以后,
我否定的是a的错误之处。
b和c,我没有否定。
也没有解答。

子平丹:
衰老这个目前太遥远了

子平丹:
裸鼹鼠有两项绝技:寿命极长,不得癌症。各位读者是不是都很想拥有这两项绝技?裸鼹鼠的氧化呼吸和基础代谢率都较低,对低氧和活性氧自由基的耐受能力较高,这也许是它们的长寿秘诀。此外,有人认为裸鼹鼠细胞会分泌很多高分子量的透明质酸,这些粘稠的物质被认为可以限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子平丹:
低代谢,透明质酸隔离肿瘤,

施宏建:
a结论,是b问题的前提条件。
要先论证a结论是否成立,
然后才能解答b问题。
如果不论证a,直接解答b,
b问题就是一个陷阱。
会使回答问题的人,陷入矛盾之中。

比如
a、小张能怀孕。
b、小张能不能剖腹产?
然而,实际上,
小张是个男人,无法怀孕。
此时,
在a结论不成立的情况下,
b问题,是不是陷阱?
怎么回答,都是错。

施宏建:
至于这个问题,
参考"维生素c"。
当每天吃肉,能够稳定从外部摄入充足的营养时,
只需要一次DNA突变,
就能使人丧失内源性合成的能力。

关键因素在于:
DNA突变

子平丹:
每天吃足够食物都可能会产生这个问题。这样子我不如直接吃补剂,直接吃够所有必须种类需要的量得了

施宏建:
除了鲨鱼以外,还有 鲟鱼,
都有"生物学永生"的天赋

施宏建:
所有具备 生物学永生 的可能性的物种,
都有一个共性:
内稳态,长期维持稳定。

而决定内稳态是否稳定是关键因素,
基本都来自外部:
天敌捕杀、营养摄入、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感染

沈佳毅:
稳定又分为弱稳态和强稳态

沈佳毅:
环境多样性强的,强稳态的物种比较多,抗干扰,鲁棒性强

施宏建:
稳态,也可以理解为"动态平衡"。

沈佳毅:
动态范围越大,越能在不同的环境中找到新的稳态

沈佳毅:
占空比,我觉得也要大一点好,黄金分割线附近可能是最好的,一般性是50%

子平丹:
对哺乳动物太难了,越是本原原始的物质,存在度越大,长久存在可能性越高。原子>分子>有机物>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所以越低级的物种,反而能有越大的存在度。

子平丹:
长久存在只是这种存在度的一种表象

施宏建:
裸鼹鼠,就是哺乳动物……

施宏建:
生态学里,有一个"营养级"的概念。
营养级越高的生物,
对底层环境的要求也越高。

施宏建:
营养级越高、规模越大的生物,
整体的自然寿命也越长。
(生命周期的时间尺度大)

施宏建:
你这大概率是从"王东岳"的书里看到的[存在度]概念。

沈佳毅:
裸鼹鼠,对环境要求很高?

施宏建:
实际上,
存在度,指的是一某个[种类]在某个范围内出现的概率。

比如:
一栋大楼里,总共1000个人。
其中,女人700个,男人300个。
女人的存在度,就比男人大。

施宏建:
存在度,指的是整体存在的概率。
不是个体的寿命。

施宏建:
想要活得长久,
就对环境要求很高。

不想活得久,就可以对环境无所谓。

施宏建:
人类种群的平均寿命,
是在不断增长的。

就是因为,人类的科学进步,改善了外部环境。
(消灭了天敌、解决了一部分饥饿、解决了一部分感染)

施宏建:
@子平丹
存在度,
本身就是一个[生态学]概念。
国内最容易见到这个词的,是关于[植物群落]的文献。

存在度,经常与:
植被演替/群落结构/生态位宽度
关联在一起。

生态学里,说植物的[存在度]时,
还经常伴随着一个[分化度]的概念。

施宏建:
最近深入研究[棕色脂肪]相关的实验。
包括 小鼠实验+人体实验
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施宏建:
a、影响棕色脂肪形成的因素有3个:
温度、运动、脂噬(脂滴自噬)

三者的影响权重关系:
寒冷>持续运动>脂噬

b、棕色脂肪,要在16℃以下的环境才能产生。
16℃以上,无法形成。

c、持续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下,产生的棕色脂肪最多。
偶尔暴露在含量的环境下,产生的棕色脂肪极少(大多只是介于棕色和白色之间的米色脂肪,米色脂肪非常不稳定,随时退化为白色脂肪)

施宏建:
d、运动对于棕色脂肪的形成,
在不同受冷策略下,
有极大的差异。

施宏建:
[图片]
施宏建:
e、自噬,尤其是在脂肪代谢场景下的自噬,会引起脂滴自噬(脂噬)的现象。脂噬是3种自噬类型同时存在的(巨自噬+伴侣介导的自噬+微自噬)
脂肪细胞的整个自噬过程,会加速脂肪细胞的分化。白色脂肪会加速朝着棕色脂肪转变。

施宏建:
棕色脂肪难以形成,大多都是“脂肪细胞分化受损”。
生酮+断食,
都可以恢复一部分细胞的分化能力(类似于摆脱压倒骆驼的稻草)

施宏建:
促进细胞分化,效果最显著的营养成分是:
维生素A

施宏建:
维生素A,D3,E,K3,四者协同,
可抑制脂肪细胞内的大型脂滴形成(一直处于小脂滴、无害化的状态)
其中,对脂滴抑制效果最强的是VE

施宏建:
缺乏维生素B6,也容易导致 细胞分化受损

子平丹:
施大博学,王对事物存在广度和久度的分析是符合常识的,哺乳动物看起来的群体高寿实际上是受严重环境限制的,是负熵的堆叠,是非常脆弱的,而且越高级生物的寿命延长实际上是对其存在广度的代偿。个人认为单纯追求个体寿命的延长可能是个死胡同。

施宏建:

不是我博学。
只是我恰好,也认真看过王东岳的那本《物演通论》。

有些很有启发的内容,我还专门做了笔记呢。

施宏建:
王东岳的《物演通论》,
精彩之处在于,
对多学科知识的深入解构,
解构出了一部分与"常识"相反的"冷知识"。

这在科学思维上,是没问题的。
因为科学本身就是颠覆、颠覆、再颠覆的过程。

施宏建:
科学,指的不是具体的知识。
而是"能够证伪"的思维模式。

施宏建:
颠覆、颠覆、再颠覆
证伪、证伪、再证伪
到最后,
无法再颠覆了、
无法再证伪了。
剩下的,就是精髓了

施宏建:
王东岳的精彩,
在于宏观的、方向性的内容。

他的糟糕,
在于微观的、细节性的内容。

在各领域的"读者"看他的书,
看到读者自己不专业的部分,都会觉得"嗯,说的真有道理"

一旦涉及到读者自己的"专业范围"之内,
读者就会发觉:
"这个概念错了,那个概念没用对"。

杨不会:
之前有个朋友说对高晓松的感觉也是这样,听高晓松讲他不知道的东西,动不动就拍大腿叫绝,听高晓松讲他懂的东西,就气得吃不下饭

施宏建:
生态学里,有一个概念:
生态对策(Ecological Strategy)。

谈论生物种群的演化时,这个词,是绕不开的。

子平丹:
洞察力很关键,很多科学研究其实来自于发现。向施大的洞察力致敬!!

施宏建:
王东岳的递弱代偿,
物理学专业的人,能从热力学角度,发现他的错漏之处。

知道生态学里[生态对策]
这个词的人,只要看一遍百度百科,
就能知道,王东岳的"递弱代偿",说的是[R对策]
个体小+寿命短+数量大+死亡率高。

施宏建:
与之相反的,
还有一个[K对策]
个体大+寿命长+数量少+死亡率低

子平丹:
宏观来说应该是没问题的。原子的存在广度和久度就是大于分子,简单分子大于有机分子,以此类推

子平丹:
您说的这个是纳什进化博弈的两种对策

施宏建:
一条底层规律,是可以被迁移应用的。
用在不同的领域,就会被起成不同的名字。

子平丹:
这个表恰恰证明王的观点,昆虫比大型动物存在时间更长久,k策略看似获得了优势,实际上却只是一种代偿,脆弱得多

子平丹:
社会学也适用这个,您是不是看了张捷,谁是谁非任评说的书

施宏建:
没看过……

施宏建:
我是2020年一整年学的生态学知识……

施宏建:
2021年,正在学修辞学

沈佳毅:
生态学里面的冰川稳态,就是非常弱的稳态

施宏建:
仔细看图表。
你把自己代入进去。
作为人类个体,
你是 r对策者?还是k对策者?

子平丹:
人类就是明显的K策略者,养育一个孩子,孩子性成熟的时间和依赖父母的时间,都比动物长的多,这样的背景下人类的竞争能力也是超级的,在一个稳定的社会,K策略就是在个体上对r策略有优势,而r策略则在群体上具有优势。平时人类社会是K个体压r个体,但到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就是r策略的群体对K群体集体的逆袭,然后原来的K群体消失,在r群体内再度衍生出新的K策略个体。这里的个体强势和群体强势是分离的。就如老虎与兔子,个体肯定是K策略的老虎强势,但群体却是r策略的兔子强势。兔子比老虎更是强势物种。

子平丹:
我们家已经从r变为k策略了

施宏建:
@子平丹 关键看你。
你把自己,摆在哪个位置。

施宏建: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k对策者,
那么,你应该怎么做?

反正,按照"王东岳"的
"递弱代偿"理论,
你应该把自己弱化下来,
使劲生孩子,然后早点死,
是最好的。
↑你确定真的认同"递弱代偿"吗?

子平丹:
由不得自己,社会变革推着你向k策略走,根本没有回头路

子平丹:
不对,王是宏观角度,对个体是微观层面,不一样。实际上还真有返璞归真,追求涅槃的,但明显不能改变人类发展这个宏观的主流

施宏建:
很多底层老百姓,看到"递弱代偿"理论,
就不由自主的把自己代入了"弱"的那一面。
觉得自己真牛逼,自己是有优势的,自己弱的更合理。

子平丹:
底层更恼火,他们被外力推着走向r策略。这个策略群体是很牛逼的,比如穆斯林。

施宏建:
把递弱代偿理论,
分享给那些做企业,开公司,
收入不断增长,时间自由的老板们看看?

我就做过这事。

几个真正涉猎广博的老板,不约而同的反馈了同一个意思:
看看就好,别照着做。

子平丹:
施大现在推荐不吃早餐还是不吃晚餐

施宏建:
我自己不吃早餐。
必吃晚餐。

熬夜/没睡好的情况下,
才会吃早餐/午餐。
还是高蛋白质的早餐/午餐。

早上睡醒,就叫早餐。
中午睡醒,就叫午餐。

子平丹:
人类本来就是负熵的最高端,是k策略积累起来的,越是顶层的越是追求资源集中。不过,任何社会资源顶端的都是少数,不希望走入自我认同的困境,又不希望他们采取r策略导致最后爆发双输的话,应该用王东岳的理论,让人们追求涅槃,返归本源。

2021年01月15日
陈宇:
“早上醒来就吃饭没有必要。

人们大概认为要为新的一天「加满油」,然而身体已经自动这样做了。

每天早上我们醒来之前,身体已启动天然的昼夜节律机制,分泌生长激素、皮质醇、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激素等让人兴奋的激素。

这些激素组合刺激肝脏生成新葡萄糖的现象称为「黎明现象」,数十年前人们已详细描述过这种现象。

许多人在清晨没有饥饿感,身体本能地释放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刺激产生温和的战斗或逃跑反应,激活交感神经系统。

身体为早上的活动做好准备,而不是为吃早餐做好准备。

陈宇:
身体释放这些激素,促进葡萄糖进入血液 速补充能量,身体已「加满油」准备出发。

根本没必要为了「加油」去吃含糖的麦片粥或百吉饼,清晨的饥饿感往往是从小培养的,是几十年的行为习惯造成的。”

——节选自《肥胖代码》

施宏建:
下午,一个人反馈过来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女性,40+,对抗衰老很在意。
每3个月就体检一次。

3个月前,她体检指标为 丝氨酸+甘氨酸 都高。

当时,她是找的功能医学的医生在开补剂。
补了一段时间以后,
丝氨酸还是高,甘氨酸却变得过低了。

但是,最终的外部表现为:
皮肤粗糙/美白无效/情绪不稳定

施宏建:
人体内,甘氨酸可以由丝氨酸(脱掉一个碳),分解代谢获得(需要b6的参与)。

丝氨酸和甘氨酸的血液检查指标,
极具欺骗性。

在身体本身缺乏 丝氨酸/甘氨酸 的情况下,
血液检查的指标,
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升高!

沈佳毅:
通过食补靠谱啊

未语丶有声:
感觉说的是我

施宏建:
嗯。了解了一下那人在功能医学医生那里开的补剂,

甜菜碱、叶酸、b12,
都开的太多了。
蛋氨酸循环的甲基化,过度
(把体内存储的丝氨酸/甘氨酸消耗过度)。
再加上饮食结构不合理,
光让吃地中海饮食,
橄榄油+蔬菜水果+谷物
就是不给 补丝氨酸/甘氨酸

施宏建:
如果没有 丝氨酸/甘氨酸 的支持,
连胃部抗胃酸的能力都会下降。
(自己分泌的胃酸,把自己的胃黏膜刺激的发炎,尤其是在幽门螺杆菌的助攻之下)

施宏建:
丝氨酸和甘氨酸,
都是脂肪族氨基酸,
在"脑""骨髓""肝"里面特别多。
还有肥美的猪蹄、猪肘子,
里面也有一些(啃起来很爽)

施宏建:
由于猪饲料的原因,
猪身上的"五花肉",脂肪成份,可能不太好(易胖)
但是,
猪肝、猪肚、猪腰子、
猪身上的瘦肉部位,
在饲料的加持下,
铜、硒、锰,反而挺不错……

子平丹:
吃鸡蛋不也能补充丝,甘氨酸啊

施宏建:
牛羊肉,要吃肥一些的。
猪肉,要吃瘦一些的。

施宏建:
有些人肠道极差,别说吃蛋白了,
连蛋黄都不能吃……

子平丹:
我去,吃啥漏成那样

施宏建:
缺丝/甘氨酸这个,是"上流人士""低脂纯素",
素食+红酒+黑咖啡;全谷物面包+蔬菜沙拉、

坚持了很久,才把自己坚持到需要看功能医学医生。
(因为常规的三甲医院,治不了她。医生都认为她的体检指标很健康)

施宏建:
做常规体检,问常规医生,一查,都好的。

只有自己知道,这里不舒服,那里不对劲。

施宏建:
正常情况下,
丝氨酸+甘氨酸,
哪怕是纯素食,
基本都能维持在"凑合够用"的程度。
这就是所谓的:正常情况下不会缺。

只有特殊情况:
• 补剂吃太多,产生连锁反应,对丝/甘的需求量增大。
• 运动过量/细胞受损过多,身体的生长/修复,对丝/甘需求量增大。
• 晚上没睡/情绪极差/长期发炎/感染性疾病
• 煮熟的瘦肉(蛋白质)吃太多,b6补充的太少。

施宏建:
食物营养当中,
有利于"棕色脂肪"形成的脂肪酸,竟然是:
DHA+EPA……

施宏建:
难怪儿童的年龄越小,棕色脂肪越多

施宏建:
棕色脂肪,也具有内分泌作用。
能分泌以下非常重要的成份:
• 神经调节蛋白4(NRG4),调控糖脂代谢,促进生酮,抑制脂肪合成。
• 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增强肌肉的运动能力,尤其是控制能力。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α,促进血管损伤的修复(老年人急需)
• 骨形成蛋白(BMP),抑制食欲,减轻胰岛素抵抗,调节能量消耗。
• S100b蛋白,新发现的好东西,能够促进神经突向外生长,促进神经元功能的恢复。

施宏建:
儿童vs老人
二者的身体差距,
好像很多方面,
都能在"棕色脂肪"上体现出来

子平丹:
施大这是把西方最前沿的研究提炼过来了

子平丹:
想想也是,人的抗冻能力肯定来自鱼类祖先,在深海形成的能力

2021年01月16日
竹隐:
是否可以理解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棕色脂肪会不可避免的越来越少?

施宏建:
确实是这样。

Atiwaly湉Ode: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3MTE3MjUyOA==&mid=2247520268&idx=3&sn=0494cfe04bf1b69ff62c47108ba76cba&chksm=fce6e3d3cb916ac5e506d560560c92c115ea0c602940b3154cd3e81afba239bc62c0317c0c13&mpshare=1&scene=1&srcid=0116MzQGttCO74a45l3LEbLj&sharer_sharetime=1610787308618&sharer_shareid=d104a13073c18467d0f5255d550c601c#rd

Atiwaly湉Ode:
并没有强调脂肪的种类,不够严谨?

施宏建:
关键在于
实验组≈严格控制能量摄入+中等高脂饮食
对照组≈不控制能量摄入+标准化饲料

实验组可是存在2个变量的。
到底是"控制能量摄入"带来的延寿效果?
还是"高脂饮食"带来的效果?
含糊不清。

施宏建:
关键是脂肪量,
链接里的 IFH(中等高脂饮食)
说是高脂,实际上,脂肪供能才35%……

Atiwaly湉Ode:
难道是编辑的问题?这种错误实在不能允许[捂脸]

施宏建:
不是编辑的问题。
是科研领域,对"高脂"的定义,与业余爱好者所理解的"高脂",不太一样

Atiwaly湉Ode:
哦?大大具体点说说

施宏建:
小鼠实验,
饲料里只需要添加10~12%的脂肪量,就能满足小鼠的生长发育需求。
因此,
科研领域,一般把脂肪供能10~12%的饲料,叫做标准化饲料。

Atiwaly湉Ode:
这个……真心比想象的低多了

施宏建:
各种文献里,只要出现"高脂饮食"
这个词,
最常见的脂肪量,都是35%、45%、60%
也有少数把脂肪量提高到70%、80%、90%的。
↑很多实验人员,管70%、80%、90%,也叫高脂饮食。

只有少数特别严谨的文献作者,
会把80%、90%的脂肪量,称之为 "生酮饮食"

Atiwaly湉Ode:
刚刚想问这个问题:岂不是类似生酮饮食[捂脸]

Atiwaly湉Ode:
90%脂肪量,同样是基于同等热量对吗?

施宏建:
要看文献里的[实验设计]

施宏建:
大多数实验,都会在同等热量的前提下展开。
少数实验,是只管饲料里的脂肪占比,但是完全不限制小鼠的饮食的(让小鼠敞开了随便吃)

施宏建:
比如前面发过的这张图,
图里的小鼠实验数据,
就是完全不限制的饮食总热量,敞开了吃的

施宏建:
↑看上面[引用]的这张图,
饲料就是高碳水的标准饲料
而且还不限制进食。
这个实验结果,
就跟人类实际的情况,特别像:

施宏建:
高碳水的情况下,
保暖、安静,体脂27
保暖、运动,体脂16
↑这说明运动确实能减肥

施宏建:
急性低温、安静,体脂35
这说明:
高碳水的人,
偶尔突然受冷、挨冻,会吃的更多,反而更胖

施宏建:
持续低温、安静,体脂25
这说明:
高碳水的人,
只要是长期挨冻,就算食物供应充足,敞开了吃,
在不运动的情况下,也是能瘦的(27→25)

Atiwaly湉Ode:
那低碳饮食的人,有具体如何划分呢?

施宏建:
这个得你自己翻文献查数据了。
我电脑上,目前还没有低碳饮食的数据。
毕竟,连[低碳]的标准,都是模糊的。

施宏建:
在科研学术领域,
a、生酮饮食(Ketogenic Diet)
b、低碳饮食(Low Carb Diet)(碳水50-150g)

二者完全是差异极大的两种饮食情况

Atiwaly湉Ode:
的确!

2021年01月18日
子平丹:
钾离子多了会出问题

陈宇:
不容易多吧
生活中消耗那么大
日需4600mg补充量

子平丹: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941763

子平丹:
这个人一天喝2l,什么概念,最多三个椰子的椰子水
就住院了

Newton:
你这量是从哪儿看的
根本不切实际

Newton:
这相当于吃1.2kg的金枪鱼了

施宏建:
各国官方的给出的营养需求量里,
有一个严重bug。

各种矿物质的需求量,
都是建立在
"吃植物→植物阻碍营养吸收"这个前提之下。

施宏建:
补钾高达4600/4700的数据,
都是来自[欧美]

施宏建:
要知道,人与人,基因是不同的。
美国人,
人均体重是多少?
人均身高是多少?
美国人需要4700的钾
不代表中国人也需要4700

施宏建:
我朝官方,
统计了我朝老百姓的身体状况以后,
给出的补钾数据是:
2000/3600

施宏建:
十年前,
美国男性,平均体重88kg左右
中国男性,平均体重65kg左右

施宏建:
懂点药学基本原理的人都知道,"体表面积"差异越大,需要的药量差异就越大。

施宏建:
体表面积的差异,大致可以从
身高、体重、三围方面体现

施宏建:
很多功能医学的医生,
看着美国的资料,
按照美国的营养标准,
给中国客户上大剂量补剂。
结果,时不时的出现"剂量过大"的问题。
就是因为,参考标准,错了。

陈宇:
那我们 1500够了

施宏建:
猛喝2L椰子水,把自己喝住院的人,就是没考虑过
"剂量"、"速率"的问题。

施宏建:
只要剂量足,万物皆有毒。

施宏建:
而且,关于剂量的计算,
算的是总量。

比如我朝官方给出的补钾数据,
2000、3600
2000,标注的是AL,
指的是:
(我朝健康百姓大数据统计得出的)适宜的每日摄入量。

施宏建:
钾的3600,标注的是PL
指的是:
(预防非感染性疾病所需的)
建议摄入量

施宏建:
对于中国人来说,按照官方给出的3600来补钾,
就足矣避免
缺钾导致的肌肉无力
缺钾导致的入睡困难
缺钾导致的食欲失控

施宏建:
假如,一个60kg的成年人,
一日2餐,吃肉吃足了3000mg的钾。
如果参考2000mg的标准,
他就可以不用额外补钾了。
如果有一些缺钾的疾病
那他就可以参考3600的补钾标准,再补600mg的补剂,来优化身体状态。

施宏建:
如果这个中国人,
非要按照美国标准4700mg来补钾。
饮食吃肉吃了3000mg,那他还得再吃1700mg的补剂。

短时间内,吃1700mg的补剂,
血钾会快速升高,这是因为补剂的吸收太快(喝椰子水也快)。

高钾血症的危害,不是来自于钾的总量太多。
而是,
[短时间内]钾太多!多到身体处理不过来!

施宏建:
时间,对每一个人来说,
都是最最最重要的因素。
没有之一。

施宏建:
很多人都知道,
中国营养标准vs美国营养标准
是不一样的。
但是,
有几个人认真研究过,
为什么不一样?

陈宇:
那看来镁400mg也多了

施宏建:
要是吃大量植物(高碳水+蔬菜),400mg镁,并不多。
因为植物中的镁,
人体吸收率只有4%~13%之间

施宏建:
如果是一个纯素食者,
计算食物里的含镁量,吃足了400mg。
这个素食者,从食物里吸收到的镁离子,实际上只有50mg左右

施宏建:
就算是镁吸收率最高的"肉食",
镁的吸收率,也只有30%~40%

施宏建:
治疗缺钾、缺镁 的处方药:
潘南金牌 门冬氨酸钾镁片
使用剂量是:一日3次,一次2片。
每片含 门冬氨酸螯合镁140mg,
实际含镁离子11.8mg
如果按照说明书吃
每天6片≈70mg镁

施宏建:
↑每天实际上,只需要70mg镁离子,就足以治疗一部分缺镁的疾病了。

施宏建:
从补镁的角度来看,
吃植物,也是一个深深的大坑。
吃植物越多,才需要越多的镁。

施宏建:
民间一直有个说服:
筋长一寸,寿长十年
这个说法,被很多人"辟谣",认为是假的。

施宏建:
然而,在"间充质干细胞"抗衰老的研究当中表明:
人体的筋膜/软组织/结缔组织,
含有大量的间充质干细胞。

衰老的快慢,从筋膜/软组织的性能就能反映出来。

儿童的筋膜质量vs老人的筋膜质量
背后的深层次差异,就是"间充质干细胞"

杨不会:
成熟的经验>不成熟的“科学”,之前看过一个up讲中国的传统武术很有用,就是跟筋膜有关

施宏建:
成熟的经验>不成熟的科学
[强]这个结论经典。
在很多领域都适用

施宏建:
遇到某个未知的问题时,
若科学知识能清晰解释时,就用科学指导行动。
若没有相关的科学知识,就用经验指导行动。

在最近几年的复杂系统研究当中,
也越来越强调"经验"的重要性。

子平丹:
怎么补充筋膜,我记得筋膜被宣布成为器官也是最近的事

子平丹:
或者说怎么补充筋膜内的间质干细胞,这个东西能复生吗?针灸刺激会不会有效果

施宏建:
@子平丹 推荐一本书
《解剖列车》
专门讲人体筋膜系统的
(偏运动方向)

施宏建:
我朝官方,使劲推中医,
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深入,
越来越多的前沿知识,
都能连接到"中医理论"的框架中去。

尤其是 筋膜系统的发现,
对过去的《运动生理学》,几乎是革命性的进化。

施宏建:
人类天生自带3大网络结构:
神经网络
血管网络
纤维网络

施宏建:
前两个,神经+血管,
不需要多说,大多数上过初中生物课的,都知道。
最后一个,纤维网络,
作为食物去吃,都吃过。
但是作为知识,尤其是医学、生理学知识,
绝大多数人连听都没听过。

纤维网络,就是近些年非常热门的"筋膜网络""筋膜系统"

施宏建:
包括很多女性都特别在意的
"胶原蛋白"
"玻尿酸"
"肌肤含水量"
这些通通都是受筋膜影响的。

施宏建:
人类皮肉受伤以后的再生能力,
也是需要纤维网络(筋膜系统)去转化的。

施宏建:
最近的1-2个月时间,
一直在琢磨补铜的事情。

就是因为在2020年底的时候发现,铜,是对筋膜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

杨不会:
我之前在网上搜锌的补剂,基本都没铜,还是吃生蚝最好

施宏建:
含铜量越高的生蚝,越偏向"蓝色"。富含"铜蓝蛋白"

施宏建:
而各种哺乳动物体内的铜蓝蛋白,很多都攒在"肝"里面

施宏建:
《黄帝内经》里的
灵枢九针论这一篇很有意思。
1、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于灸刺。
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脉,指血管。筋,指筋膜。)
2、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
(心脏,主导血管类疾病。
肝脏,主导筋膜类疾病)

↑古代的经验性结论,竟然跟现代科学的研究,有共通之处……

施宏建:
绝大多数 复合维生素 补剂,
都不敢放太多的铜。

无机铜,放足人体需求量,不良反应会很大。
长期吃,还特别容易中毒。

而适合人体补充的铜形式,很少。

施宏建:
儿童长高,是从骨头开始的。
准确的说,是从软骨开始的。
更准确的说,
是软骨里的"间充质干细胞"。

老人的衰老,是从关节开始的。
准确的说,是从结缔组织开始的(淋巴+韧带+软骨)
更准确的说,是结缔组织中里的"间充质干细胞"

Atiwaly湉Ode:
老人通常所谓的“筋骨硬化”或者“筋缩”之类的说法,可以联想到,也许是因为相对于年轻的时候,肝脏受损?

施宏建:
每一个肥胖的人,都是脂肪细胞变多/变大。
那么,脂肪细胞变多,多出来的部分,来自哪里呢?

最新的科学研究发现,是来自
脂肪祖细胞(APCs)的分化。

巧的是,3种类型的脂肪祖细胞,都处于"筋膜网络"当中。

Atiwaly湉Ode:
这又和肝脏联系起来了

施宏建:
不一定是受损。
长期营养摄入缺乏(比如缺铜)
就能导致软组织的纤维弹性变差(伸缩能力)

施宏建:
18岁的小伙子,腰背挺拔。
脊椎间的软组织弹性极佳。

88岁的老头子,弯腰驼背
腰椎间的软组织弹性极差。

Atiwaly湉Ode:
大大,多吃些富含透明质酸的食物有助吗?比如鱼翅鸡翅鸭翅鸭肠子?

施宏建:
有用的。
筋膜系统的一个评判标准,就是"水合能力"
含水量高的结缔组织,丰满,弹性好(拔头发不容易拔掉)
含水量低的结缔组织,干枯,弹性差(梳头都容易把头发梳掉)

透明质酸,最大的功能,就是锁水……

Atiwaly湉Ode:
鸡脚鸡翅牛筋鸭脚一锅炖,蛮好吃的,加羊肉或者牛胸口油

Tao:
不妨考虑考虑豹哥推荐的蝗虫,补充铜应该很好,蝗虫的血是血铜蛋白,是含铜的物质。

Natalie:
不知道为什么,牛蹄筋之类的我一吃就会腻

施宏建:
个人在决定吃什么食物时,
有一条规则:
食物必须可以长期大规模供应

施宏建:
蝗虫,偶尔吃一次,
吃50g,100g,可以。偶尔能买到。

蝗虫,能每天不停的吃吗?
答案:不能。

施宏建:
鸡鸭猪,之所以成为主要的肉食消费对象。
就是因为,可以长期大规模供应

Tao:
一些节肢、软体动物的血也是血铜蛋白,虾蟹等等

Tao:
刚查了一下,原来这些才是真正的食物。血铜蛋白含氧时是绿色,氧解离后无色

Tao:
难怪一般见不到虾蟹的血

施宏建:
海里有很多补铜不错的食物,
可以长期大规模的捕捞,供应。
——
从 铜→纤维→结缔组织→人体衰老 的角度,
再次解释,
为什么很多明星喜欢吃生猛海鲜(老的慢)

杨不会:
经验约等于智慧罐头

施宏建:
@Natalie
还是胆汁
油腻恶心感,主要来自食物里的"大脂滴"
等到"大脂滴→小脂滴",个头变小以后,就会被脂肪酶快速的分解,就不会有油腻恶心感了。

施宏建:
油脂的乳化作用,其实就是把大脂滴打散变成了小脂滴,
脂滴足够小,才能与水混合在一起。
混合起来了,就乳化成功了。
然后,就不会腻的恶心了

Natalie:
蹄筋这种食物里脂肪很多吗?

施宏建:
如果是纯粹的蹄筋,
基本就是 蛋白质+水
脂肪很少。
不会腻。

施宏建:
纯蹄筋,味道很一般。
带上油脂一起煮,才好吃。
↑在这里考虑是不是油脂带来恶心感。

如果不含油,也恶心。
↑微生物/细菌/毒素 再来的恶心感。
蛋白质类的食物,养细菌一流

施宏建:
或者,仔细分辨一下:
是吃够了(蛋白质)以后的饱足感?
还是吃纯负面的"恶心感"?

Natalie:
我感觉是蹄筋附带了很多脂肪导致的恶心,说白了,还是胆汁不行

施宏建:
下午群聊时,
从 铜→长寿 的角度,
联想到了"裸鼹鼠"逆天的长寿能力。
晚上专门找了一下"裸鼹鼠"体内的矿物质资料。
果然有发现。

施宏建:
裸鼹鼠寿命长的不可思议,
体内4种酶的活性一直非常稳定。
1、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
↑铜+锌
2、锰超氧化物歧化酶
↑锰
3、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硒
4、过氧化氢酶
↑铁

施宏建:
以前说过,锰能促进 内源性透明质酸 的合成

陈宇:
所以结论是啥 大佬

施宏建:
长寿的矿物质配方,齐了

子平丹:
稳定的铜锰怎么补?贝里不稳定吧

陈宇:
锰也是一把双刃剑,
缺了它固然不行,
但是摄入过量,
可能会让你的神经出毛病,
导致神经系统椎体外束的损害
和与之相应的震颤麻痹综合症,
或者更惨,让你变笨,
重度可以出现精神病的症状。
所以,要适量补充,

杨不会:
所以还是食补最稳

施宏建:
确实食补最稳。
蛋氨酸铜、
蛋氨酸锰、
蛋氨酸硒,
好多对人体非常重要的矿物质,
竟然都是跟 蛋氨酸螯合在一起的……

施宏建:
蛋氨酸铜的补充,
可以促使铜在大脑中积累,
一方面,
是提高大脑中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表达,减少脑中线粒体膜的损伤(避免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质过氧化)
另一方面,
是刺激(脑垂体)生长激素的分泌,促进机体全方位的生长

施宏建:
大多数脑病、神经疾病,
都可以通过补充有机铜
获得一定的收益

2021年01月20-25日
![[稻谷制品中蛋白质的平均含量.jpg]]
施宏建:
很多人以为,只有大麦、小麦、玉米之类的谷物是含麸质的。

大米,在很多文章里,都被说成了 不含麸质。
实际上,大米也是有麸质的。
只是,极少而已。

施宏建:
麸质≈醇溶性蛋白+谷蛋白+其他蛋白(含量极少可以忽略不计的植物蛋白)

Natalie:
藜麦和糯米呢

施宏建:
糯米的麸质含量,比大米更低。

藜麦比大米高

陈宇:
@aa.施生.00 一周6练 会加速衰老吗 大佬

施宏建:
要看
运动损伤vs睡眠恢复
恢复>损伤 就没事

陈宇:
脂代谢差的人 虽然肌肉多体脂不高

陈宇:
是不是练多了 线粒体也老化的厉害

施宏建:
线粒体的老化,
关键在"线粒体膜"。

线粒体有2层膜,
内膜+外膜。

高强度运动,生产ATP,主要是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运动过度带来的衰老,
也是先从线粒体内膜开始。

施宏建:
在非常多的文献里,都能发现一个词:
活性氧(ROS)

吃各种补剂(抗氧化剂),抗氧化,就是抗的ROS

施宏建:
都说ROS过多会导致细胞的死亡、早衰
那么,深层次原理是什么呢?
是过多的ROS会导致DNA突变!

施宏建:
DNA突变,是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的。
突变结果有益,则保留突变成功,DNA产生适应性的优化(细微进化)。
突变结果有害,则细胞膜、蛋白质、线粒体,都坏掉,等待DNA突变被修复。

施宏建:
有益的结果不需要理会,一切都是好的。
有害的结果,导致功能障碍,
是什么时候进行修复呢?

施宏建:
在清醒时,
染色体活性较低,
DNA损伤会持续积累,
逐渐积累到有危险的水平

施宏建:
睡眠的作用是增加染色体活性,可以使每个神经元中的DNA损伤恢复正常水平。

沈佳毅:
腺苷对其有作用吗?

施宏建:
这种DNA修复过程在“在线”的清醒阶段,是不够高效的。
需要在大脑输入极少的“离线”睡眠阶段(对外界刺激反馈极弱的深度睡眠)才能产生作用。

施宏建:
腺苷的大量积累,对染色体活性有抑制作用……
腺苷越多,DNA修复能力越差(常见于清醒/高强度运动/思考的状态下)

施宏建:
反倒是,腺苷被水解后的产物"腺嘌呤",有促进DNA修复的效果。
腺嘌呤,也是睡眠期间增多的……

陈见:
白天的睡眠有用吗?

陈见:
对于修复DNA

施宏建:
有用。
有些在太阳下裸奔,被中午的超强紫外线晒的DNA断裂的原始部落(原始人),
就是靠午睡来修复一部分损伤的。
具体跟睡眠质量有关,
要看能不能进入深度睡眠。

沈佳毅:
我就是,中午晒背后特别困,直接上班睡觉

陈见:
看来还是要多午睡….

沈佳毅:
有些在太阳下裸奔,被中午的超强紫外线晒的DNA断裂的原始部落(原始人)。这种情况,利大于弊?

施宏建:
除了紫外线以外,
高温,也是导致DNA损伤的因素之一。

施宏建:
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DNA损伤,
只要顶不住损伤的积累,睡了 。
只要营养供应充足,睡眠质量足够高,且睡眠时间足够长。
不仅把当天产生的DNA损伤给修复了,
还能把以前积累的一部分DNA损伤给捎带着修复了

沈佳毅:
我一般性午睡,是从11点睡到2点

沈佳毅:
就是熬夜比较多,或者最近晒过太阳的时候,需要来一次

未语丶有声:
[强]

施宏建:
这个社会上,
有很多 吃得好+睡的好,
40-50岁了,
外貌还能保持的跟30岁差不多的男女。

施宏建:
睡觉,是关键中的关键。

施宏建:
国际上,竞技运动的专业教练,
大多都特别强调"休息""恢复"。
甚至专门整理成了书籍。
越重视睡眠的教练,
带出优秀运动员的概率就越高。

杨不会:
最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农村2000后出生的人都没地,虽然他们的身份是农民,但实际上没地,地还是20年前按户分的,如果以后这个户没人了,那么这块地就被收回了,我现在有10亩地,这是我唯一想生孩子的原因了,生育是为了传承

施宏建:
现在农村的地,
在5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圈地运动了

杨不会:
今年我突然意识到,土地这种东西真的太重要了

钱:
没啥意思 都是国家的

施宏建:
经常看朝政的聪明人,
在5年前,就注册了农业公司,以公司的名义,
跟各地村镇签订了20年以上的合同。

比如山东地区,5年前,就有人以每年100块钱一亩地的价格,租下了N亩地。

5年前钱,地不值钱。
不代表15年后地不值钱。

施宏建:
城市里的土地,支配权利掌握在国家手里。

村镇上的土地,支配权利掌握在村干部、乡政府的手里。

杨不会:
我前几天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县城不算城市,只算镇

施宏建:
商业上,
控制权,比所有权更重要

杨不会:
自古皇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

杨不会:
感觉扶贫就是对基层的一次重新梳理和掌控

钱:
这个控制也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

钱:
类似垄断企业为什么能垄断

施宏建:
所以,
村干部才能贪污几个亿。
深圳的宗族才能变成土豪村

施宏建:
名义上的"所有权"
实际上的"控制权"

垄断是关乎"控制权"的词汇,
不在意是否具有"所有权"。

杨不会:
现在的土地,就是名义上是国家的,实际上是承包户的(耕地),至于其他用地,就是村干部乡政府的了

施宏建:
名义的最大好处,
是在执行"强制力"的时候,
可以"名正言顺""顺理成章"
比如"武力驱逐"

杨不会:
现在一个户没人了,很多耕地和宅基地都是剩下的亲戚所有,国家只是不管,如果到时候想收回,就是一个文件的事,因为名正言顺

钱:
[旺柴]不用名正言顺 想收你也收你啊

杨不会: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情名正言顺才好办成

杨不会:
土地确权,就是再给30年承诺,土地制度是根本制度,历史书上划分政权性质就是从土地制度出发的

杨不会:
现在觉得教科书,真的已经把很多事情讲透了,当初应该更努力学的[捂脸]

施宏建:
准确的说,
能量来自"三羧酸循环"。

能影响三羧酸循环循环的有:
糖类、蛋白质、脂肪……

皮质醇只是"生糖激素之一"……

施宏建:
因为,糖代谢过度
所以,胰岛素抵抗

因为,胰岛素抵抗
所以,脂代谢变差。

因为,脂代谢变差,
所以,发胖+减肥困难+运动能力变差

施宏建:
在不改变饮食的情况下,
在实际对"肥胖"的改善当中,
长期最有效的,
是 快走8000步。

2021年01月26日
施宏建:
制作酱油,
主要原料是"大豆"。
含有大量麸质的麦麸,只是配料,占比较少。

发酵酱油,常用的菌种是:
米曲霉+黑曲霉
可以把麸质蛋白彻底分解成多肽+氨基酸。

施宏建:
↑本质上,只要罐装技术过关,没把酱油发酵残渣一起装进瓶子里的,都是"无麸质酱油"。

某些卖"无麸质酱油"的人,
只是在[配料表]上,去掉了[麦麸],
实际上还是欺负消费者不了解麸质。

施宏建:
有极少极少一小部分肠道非常敏感的人,
吃酱油会过过敏(不舒服)

其实不是对酱油里的麸质过敏(酱油里没麸质)
实际是对酱油里的
大豆类致敏成份(大豆球蛋白)过敏。

施宏建:
所有的 食品、药品、日化用品,
都有标签,可以看配料表的。

标签法规定,各种成份,必须按顺序排列!
占比多的成份排前面,
占比少的成份排后面。

所有酱油,排第一的,基本都是"大豆""脱脂大豆""豆粕"

沈佳毅:
大豆作为中国饲料蛋白质的主要来源,竟然是个过敏原

施宏建:
很多吃狗粮/猫粮(大量豆类蛋白)的猫猫狗狗,
都特别容易皮肤过敏、哮喘、心脏病、胰腺炎、肾衰竭、尿路感染。

陈宇:
berg还说阿尔兹海默症其实很大可能性是肠漏症,蛋白质分子从肠子漏出,免疫细胞就会吞噬,如果漏出的蛋白质和脑组织细胞很相似,免疫细胞就会误进攻大脑,久了就会把大脑慢慢吞噬…造成肠漏的就是长期高碳水引发炎症,所以早期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应该去检查肠子排除一下

施宏建:
阿尔兹海默的成因很复杂。
有好几条逻辑链路。
1、有害食物→肠漏入血→血液循环→脑漏入脑
2、有害食物→菌群稳态失调→菌群有害分泌物增多→肠脑轴负面影响
3、营养稳态失调→胰岛素抵抗→自噬机制失效
4、长期低蛋白质+脂肪摄入过少→胆汁入肠过少→肠漏+菌群异常+自噬障碍 同时发生

施宏建:
胆汁,
对肠道菌群来说,是极强的调节剂。

每天足量的胆汁入肠,可以维持菌群稳态,抑制有害细菌的滋生,减少内毒素,维持肠道上皮的紧密连接。

施宏建:
说一点睡觉相关的事情:

清醒的时候,
异化作用(分解代谢)>同化作用(合成代谢)
有害菌群活跃度>有益菌群活跃度

睡眠的时候,
同化作用(合成代谢)>异化作用(分解代谢)
有益菌群活跃度>有害菌群活跃度

一直都在狂奔:
这解释了修复都是睡眠中实现的,以及通过睡眠调节菌群是增强免疫的关键

2021年01月27日
杨不会:
要去我表姐家了,要破戒了想起来施大说的,出去吃饭,别人给啥就吃啥

施宏建:
不管吃饭,还是社交,甚至商业行为
都存在一个"主导权"的问题。

在家吃饭,自己主导。
拜访别人,别人主导。
别人有求于自己,自己主导。
自己有求于别人,别人主导。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
在谁的地盘就听谁的。

施宏建:
各种关系出现了矛盾,
往往都是双方原本相安无事的主导权,出现了冲突。

而在各种(权利)场合,都能成为中心点的人,大多都是非常擅长取得主导权的。
有些靠盘内临时机变,
有些靠盘外实力积累。

杨不会:
客随主便

杨不会:
中国的成语,也是智慧罐头

未语丶有声: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jg2Mjc4Mg==&mid=2454610749&idx=1&sn=9188674316a2d691314184a4e04a7237&chksm=8713546cb064dd7aaba5e03b79bcf82c2953b2fea5683ee11658cf555d5c497361967942be63&mpshare=1&scene=1&srcid=0127qYIpOz3cxWxaAWX0bxUZ&sharer_sharetime=1611710822236&sharer_shareid=2664ec09203fa4fc2fab60e4c86323c8#rd

施宏建:
@dd.未语.aa
这文章是英文翻译的,比较老了。
在pubmed上,搜索
Spriet Lawrence L
Spriet LL
↑作者名,可以看到Spriet这个运动专家不断更新的观点

未语丶有声:
收到

施宏建:
在生产ATP方面,
• 短时间,高强度运动时,
蛋白质(氨基酸)供能极少,只有3~6%
优先分解有故障、低效率的那一类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去生产ATP(算是对身体微观结构做出优化)

• 长时间运动时(不管强度高低)
蛋白质供能,都会线性相关的提升(运动时间越长、强度越高、就会导致受损的细胞+蛋白质越多,受损部分被回收后能分解出更多的氨基酸)。
最终,氨基酸供能可以提升到10%左右。

施宏建:
短时间运动,刺激肌肉生长。
长时间运动(运动过度),是掉肌肉。
↑单一部位(肌群)

施宏建:
运动强度,是根据
最大摄氧量(VO2max)来区分的。

• 在90%-95%VO2max以上强度运动时,
肌糖原利用速率最大(注意用词,是肌糖原供能,不是葡萄糖供能)
• 在65%-85% VO2max 之间时,
肌糖原利用情况随运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 在30%以下VO2max时,肌肉主要由脂肪酸氧化供能,很少利用肌糖原(注意用词,是肌糖原,不是葡萄糖)

子平丹:
相当于45%的最大心率,大概比静息心率大不了多少,只能散步,走快了都不行

施宏建:
文献中对运动强度的分类,很多。
还有按照供能速率来分的:
56J/kg/s(磷酸肌酸分解供能系统)
29.3J/kg/s(糖原/糖酵解供能系统)
15J/kg/s(糖/蛋白质/脂肪供能系统)

子平丹:
说明运动强度不要太大,达到高强度,肌肉会分解?

施宏建:
搞清楚这个点,就会发现:
ATP直接供能≠葡萄糖供能≠糖原供能
完全是3个不同层面的事情

施宏建:
最大摄氧量VO2max,
跟最大心率,
完全是两码事。

施宏建:
VO2max,准确的说,应该翻译为:
人体对氧气的最大利用率。

施宏建:
刚开始运动的人,
是靠提高心率/加速血液循环来提升VO2max数据
↑氧气的运输环节

运动到一定程度以后,
是靠优化血红蛋白/血红细胞,来提升VO2max数据
↑还是运输环节

长期规律性的运动以后,
是靠优化线粒体(膜脂、膜蛋白、跨膜转运)
来提高VO2max数据
↑氧气的最终利用环节

Atiwaly湉Ode:
是不是意味着,30%最大摄氧量的时候,意味着人体开启了脂代谢模式?

施宏建:
差不多。
脂肪代谢正常的"青少年",
光躺着啥都不干,
光呼吸耗氧,
供能当中,有70%左右是分解甘油三酯供能的。

子平丹:
可以等效的,有计算公式

Atiwaly湉Ode:
谢谢大大!如果快走8000步时的状态,最大摄氧量大概会是多少呢?会约等于30%吗?

施宏建:
最大摄氧量和最大心率的换算公式,
是拿来计算总体的能量消耗用的。
只是一个大致拟合,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模型。
@子平丹
给胖子减肥算卡路里的时候,可以拿心率换算。

讨论供能系统、供能速率、供能途径时,
最大心率换算成VO2max,没用。

子平丹:
你这个不就是结合运动强度分析的嘛

施宏建:
建议你先搜一下:
最大摄氧量(VO2max) 测定法

施宏建:
你能看到以下内容:
1、吸氧量不再继续增加而出现平台;   
2、呼吸商大于1.10,少儿大于1.00
3、心率大于180次/分。

达成了1+3或者2+3,此时算出来的才是真正准确的 VO2max

更严格的计算标准,甚至还要涵盖
4.血乳酸超过x数值

子平丹:
你那是仪器测定。间接的Firstbeat算法提供的Vo2max估算值是比较准确的。其算法已被证实接近实验室测试结果,误差不大于5%[2] 。因为Firstbeat算法方法的本质,所以算法的准确性与计算中使用的最大心率和跑速的准确性密切相关。

施宏建:
如果一个人,有心脏病。
躺着啥都不干,心率就有130。
难道,也直接拿这个病人的心率, 换算成VO2max,
然后根据换算出来的VO2max数据得出个结论:
这人能适应中强度运动?

子平丹:
只能讨论普遍情况

子平丹:
我记得最早的讨论是运动强度和vo2的关系

子平丹:
然后才是不同vo2主要代谢

子平丹:
我们只能说运动时处在某种心跳区间的时候,主要代谢什么体内物质供能

施宏建:
我的观点是
拿VO2max来衡量运动强度,
• VO2max高≈运动强度高
↑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事情

但是,你非要拿心率换算VO2max,间接的衡量运动强度。
这样,你提出的观点就变成了:
• 心率高≈运动强度高
↑这就不是一个普遍正确的事情了。

很多运动领域的专业人士,也经常科普一个观点:
心率高≠运动强度大

子平丹:
也许你这个观点对,但对目前监测来讲,还是只能监测心率,没有vo2max的条件

施宏建:
拿心率换算VO2max,可以吗?
可以。
在计算卡路里,讨论整体能量消耗的时候用。
其他情况,不能乱用(比如心脏病人)

子平丹:
我认为运动强度也是可以的

施宏建:
拿心率来衡量运动强度,可以吗?
对同一个人,可以。
对不同的人,不可以。
对同一个时间,可以。
对不同的时间,不可以。

施宏建:
张三是世界冠军,
心率190能破马拉松记录。

李四是从来不锻炼的人,
跑个3km心率190,即将晕倒。

同样的心率190,
你只拿心率来换算VO2max,
换算出来的数据,
他俩的运动强度,你还能说一样吗?

子平丹:
每个人的vo2max确实不一样,用心率和配速就可以换算。你去搜搜刚才说的firstbeat等算法,已经兼顾这些不同条件了。
跑表的最大摄氧量就是利用上述公式推算出来的。当然,你可能也想到了,活动分级、性别、年龄、体重、身高不同的人,回归方程应该也不一样。这就是Firstbeat研究的重点和价值,运算公式会随着上述变量而微调

子平丹:
这个专利的误差是和仪器设备想比得到的,也就是说是比较准确客观的。不同运动能力的人,计算出的结果就会不一样。

子平丹:
这个算法目前略微复杂,没有实时的监测算法,但是用佳明手表可以看到每次运动的vo2max

子平丹:
用心率等效确实是一种粗略的计算。用心率加速率就比较准确了

子平丹:
用了手表以后,你就会发现,没有经常锻炼的人,和经常锻炼的,vo2max差别很大

杨不会:
身边真实案例,老中医一副药,让80岁肺癌患者基本健康生活3年了

杨不会:
80多岁,是不是癌细胞也长得慢了

施宏建:
关键要看是哪种类型的肺癌。
不同的类型,主要的信号通路不一样。
中药对
TGF-β/Smads 这条信号通路为主的肺癌,效果特别好。

施宏建: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uctor-β,TGF-β)
既是肺癌转移诱导因子,
又是肺癌细胞抑制因子。
肺癌早期,
TGF-β可干预癌细胞增殖(有益)
而肺癌晚期,
TGF-β则诱导癌细胞发生转移(有害)

施宏建:
[图片]
施宏建:
2020年就专门花时间把 致癌vs抑癌 的基因给捋了一遍。
已知的信号通路,
癌症相关基因/蛋白,都在图里了

施宏建:
如果已经患癌了,
就可以结合基因检测报告上的基因状态,
去查看自己是哪条信号通路突变的最多。

然后,再去找对应的文献资料,
找药物去调控相关的信号通路
能多活一些时间。

杨不会:
施大给出的论文资料,那些医院里的医生根本没想过

杨不会:
好奇古代的绝症,是不是中医对癌症的定义,古代人平均寿命很低,吃得营养不够,感觉得癌症的不多

施宏建:
古代的绝症,
大部分都是
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

极少部分才是基因突变相关的疾病(包括癌症)

施宏建:
古代还有很多常见病,是属于"营养不良"。
有经验的医生,指定一些肉类食材让患者当做"药引"跟药一起吃,
吃着吃着就好了。

这就是为啥古代流传的故事里,
配上药引,效果神奇。
不配药引,屁用没有。

施宏建:
比如西游记里,
动不动就拿"xxx的心肝"做药引。

虽然西游记是虚假的,
但是心肝当药引,
在古代医学领域,是用来治疗营养类疾病的,
这个是真的。

陈见:
其实就是吃肝。。。。。

施宏建:
夜盲症,在古代叫做"雀盲症"

施宏建:
搜一下古文记载,很有意思:

Atiwaly湉Ode:
想起了中医总是说:“羊肝明目”

施宏建:
http://www.daizhige.org/

这个网站,搜古文很好用。
微信直接点不开,
复制到浏览器能打开。

施宏建:
在这网站里搜"蛊毒",
就能发现,蛊,
主要是指"寄生虫"
生吃 牛羊猪鱼,感染蛊毒。
通过吃某些药物,还能呕吐/腹泻 排出蛊毒

子平丹:
这个基因监测是患癌以后的还是以前

施宏建:
患癌前后都能用。
患癌前,
可以用来监控自己的[抑癌基因]数据。

癌症是个积累性的疾病,
不是一下子所有基因都产生变化的。
是1个→2个→3个→4个,
逐渐增多的。

施宏建:
那癌症基因的图表,
我在2020年7月26日就发在朋友圈了。
发到朋友圈的第二天,
就碰到一个家里长辈患了"脑癌"(胶质母细胞瘤)
正巧,对方不差钱,
曾经也做过基因检测。
出问题的是p53抑癌基因。

施宏建:
p53抑癌基因出问题的,
可以直接生酮解决,
在生酮的同时,把甲基化营养补足,效果极好。

施宏建:
抑癌基因,对人体来说,就像是衣服上的纽扣。

每个纽扣都这正常锁住的时候,衣服就不会蹦开。

1个纽扣松脱了,其他纽扣还都锁住的,问题也不大。
2个纽扣松脱,问题也不大。

如果超过60%的纽扣都松开了,
那剩余的纽扣,就很容易被扯断了。

施宏建:
各种xxx蛋白,都是以[基因]作为"图纸"来合成的。
xxx基因,指的是xxx图纸。
按照xxx图纸,制造出产品以后,产品就叫做xxx蛋白。

施宏建:
[图片]
施宏建:
↑看这张图
图上的双螺旋,整个东西,叫做DNA(双螺旋体)

DNA一部分,能够拿来合成为某种蛋白质的部分,叫做"基因"(基因片段)

基因上面,由C、G、A、T构成的,有固定功能的 某一个点/某一个小片段,
叫做 基因位点。

施宏建:
↑这些属于理科常识了
近几年高中毕业的学生,基本都懂的。

施宏建:
基因位点,某一个点的突变,
就能导致某一组"基因"的功能变化。
最终体现在蛋白质上,
就是蛋白质的功能被上调(变强)、下调(变弱)
甚至直接丧失功能。
↑这就是所谓的 表达

施宏建:
DNA修复、表观遗传、甲基化改变,
改的就是 基因的位点、片段。
↑先把设计图改掉,
然后自动化生产线,就会按照修改过的图纸,自动制造出"功能超强"or"功能超差"的蛋白质来。

施宏建:
仔细看这张图里面,
点突变、扩增、缺失、
表达升高、表达下降
这些都是基因方面的变化

施宏建:
目前疯狂打广告的基因检测,
(比如微基因)
这个确实是坑。

啥都不懂的老百姓,
以为"微基因"测的是DNA上的C、G、A、T碱基。
↑实际上,并不是。

"微基因",最多只是测的一个"SNP位点"的多态性(CC、GG、CG)

对SNP位点的解读,
专业人士都知道,
只能证明 "xx疾病"与"xxxxSNP位点"的相关性。
不能解释医学层面的"因果性"

因此,专业搞基因层面的医学研究的科研人员,
都把"微基因"这类的多态性检测叫做"娱乐检测"

施宏建:
真正要做[因果性]的医学研究,
最起码要做
全外显子测序(WES)
↑这样,数据才比较"全面"

但是,WES的检测结果,数据还不够全,还会有很多缺失。
还要做更深层次、更准确的
全基因组测序(WGS),
↑这个,非常贵
基因类疾病的研究,用的就是WGS的检测数据。

施宏建:
微基因的SNP多态性检测,
确实有用。
只要能找到xxx基因多态性的文献,
参照文献的解读去做,就有用。
比如
MTHFR基因多态性
根据这个多态性的"相关性",来补充 叶酸

关键还得看解读者的知识深度、准确性。

施宏建:
如果找不到xxx基因多态性的文献,
无法准确理解某种多态性背后蕴含的知识,
可能就变成了反向操作,
越搞越糟糕。

施宏建:
人类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量大概3G左右(30亿个碱基对)

如果要做WGS,
还有一个"测序深度"的概念。
一般都是30x,50x,100x,200x
最常见的30x,数据量就是30x3G=90G左右的数据。
要是100x测序深度,数据量就变成了300G

施宏建:
而完整的WES数据,一般都是30M-60M。
跟WGS比起来,是百倍的差距。

子平丹:
微基因有人测过,好像是几个g,很多都没有

施宏建:
3G,90G,指的是数据量。
不是电脑上下载的文件大小
电脑上的文件大小,是
GB、MB。

施宏建:
准确的说,是90Gbp
↑这指的是数据条数,
数量单位,不是文件大小。

施宏建:
WGS数据包里面,
除了90G的碱基信息以外,
还额外包含着
名称ID、测序碱基质量值
等信息。
最终体现在电脑上的文件大小,会在200GB左右

要是测肿瘤、癌症,
测序深度要100x起,
还得 正常样本+肿瘤样本搞两套。
文件占用空间更大,得直接快递发硬盘。

施宏建:
说这些好像没什么意义……
毕竟群里没有搞科研的

施宏建:
微基因竟然有WGS全基因组测序,
只要3999……
2019年的时候,还是1w以上才能测一次

陈见:
这个值得去测试妈?

施宏建:
1、自身患有某种疾病。
2、找得到能愿意帮忙解读200G大小的基因数据的专家。
3、能解读基因数据的专家,正好精通那个病。
同时满足3个条件,就有可以测一下。

施宏建:
美国就有提供2+3服务的 基因数据服务公司。
一次的服务费,是5000美元起,很贵。

陈见:
那暂时还说缓缓吧。。。。。

2021年01月28日
timeshare:
叶类蔬菜毒性很大?

施宏建:
叶类蔬菜的毒:
草酸、芥酸、硫葡萄糖苷。
对年龄大的人,非常不利。

沈佳毅:
硫葡萄糖苷主要是作為甲状腺肿大劑和抗甲状腺素作用

timeshare:
能够生吃的蔬菜不甜的水果毒性应该都小,如萝卜,黄瓜。

施宏建:
能生吃的蔬菜,
属于"矮子里面拔高个",
只是相对比较好。

就拿萝卜来说。
如果吃的是白萝卜,营养价值挺低的,还伤害甲状腺。
如果吃的是胡萝卜,还有点"维生素a原"
如α、β、γ-胡萝卜素,
这些要在[小肠]里,被消化酶分解成[维生素A],才能被人体吸收。

将植物里的 胡萝卜素转化成VA,转化率极低不说,
还要额外消耗一点 钾、镁 才能完成转化。

施宏建:
植物里的 类胡萝卜素转化吸收发时候,
还需要 磷脂、维生素e、维生素c的配合,
才能稳定被人体吸收。
否则,还是人吸收不到,被肠道菌群吃掉了

施宏建:
从维生素a的角度来说,
吃1个鸡蛋吸收到的维生素a,
比吃2斤萝卜吸收的还要多。

施宏建:
顺带说一句含金量极高的话:
人体内一切受体敏感性降低/类似xxx抵抗的现象,
99%都受到维生素a缺乏的影响。
甲状腺素是如此,
瘦素是如此,
胰岛素也是如此,
多巴胺受体是如此,
腺苷受体也是如此,
更多的受体,都是如此……

timeshare:
维生素BCD 都有人专门出书了!A是最被忽略的。一定注意!注意!注意!

杨不会:
原来多巴胺也有抵抗

施宏建:
帕金森综合症、
毒品、咖啡因、糖类成瘾、
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多巴胺受体敏感性降低"的现象。
↑因此,药物公司开发出了"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就是强化多巴胺受体的兴奋性。

2021年01月29日
施宏建:
代谢PUFA会导致低血糖,
在生化方面来看,
主要是"双键"的远近。

施宏建:
燃烧脂肪酸生产ATP供能时,
• 饱和脂肪酸,
全部都是 顺式+单键,
生产atp的过程,很短。

• 单不饱和脂肪酸,
有一个双键。这个双键就很麻烦。
不饱和双键,要先异构(挪移)成为"反式双键"到最近的2位上,
然后走"反式脂肪酸氧化供能"的路子来燃烧。
这个生产ATP的过程,就麻烦很多。

沈佳毅:
pufa的代谢方式,有点曲折,感觉就是sfa替代品

陈宇:
@aa.施生.00 大佬 这个会员初期 低血糖乏力焦躁 是不是体内储存的pufa 太多

施宏建:
• 多不饱和脂肪酸,
有2个双键。
2个双键更麻烦,
要把2个双键都异构成
反式双键才能燃烧成ATP。
相当于,
要经历2次"反式脂肪酸代谢过程"。

反式脂肪酸,对人体有害,大家都知道。

燃烧1次多不饱和脂肪酸≈燃烧2次反式脂肪酸
↑这个,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最骚的是,
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
最后是能彻底烧干净的,彻底无残留。
而多不饱和脂肪酸,
却只有1个双键能彻底烧干净。
最后,经常会有一个"反式双键",
以c5/c4的短链反式脂肪酸的形式,残留在体内……

施宏建:
n-6脂肪酸吃太多,特别容易促炎,
就是因为,它的双键位置更远,残留的 反式短链脂肪酸 更多(更容易带来各种蛋白质功能的障碍)

施宏建:
从分解代谢生产ATP的角度来说,
n-3和n-6,如果过多,都是有害的。
只不过,
n-3很难过多,产生害处的概率小。
n-6很容易过多,产生害处的概率大。

沈佳毅:
反式短链脂肪酸,会导致细胞膜功能受损,导致细胞凋零,最后激发免疫系统反应。是这个过程嘛

施宏建:
人体内的蛋白质和脂肪,
都有一个平衡机制。

假设 n-3 :n-6 = 1:2 是平衡的。
那么在平衡状态下,身体优先燃烧 饱和脂肪。

如果比值变成了 1:10,
n-6脂肪酸多出了8份。
那么此时,身体会把多出来的8份n-6给烧掉。

施宏建:
平衡时烧饱和脂肪,干净无残留,全身通畅。

失衡时,烧n-6脂肪酸,残留一些短链的反式脂肪酸,处处给细胞添堵(导致细胞功能障碍,促炎)。

子平丹:
那就只吃dha补剂就可以了

沈佳毅:
吃非加工的食材,基本都不会失衡,吃补剂岂不是多此一举

施宏建:
蛋白质也一样,
9种必须氨基酸相对平衡的时候,
氨基酸都被拿来进行[合成代谢],
合成为功能性蛋白质、细胞、肌肉(损伤修复、增肌长肉效果很好)

如果氨基酸失衡,
失衡的,多余的部分,就会被拿来[分解代谢],经过肝肾代谢,燃烧成ATP供能以后,最终拉屎撒尿排出体外。
如果氨基酸失衡,肝损伤+肾损伤,是很常见的

沈佳毅:
想想也对,人体有均值回归的能力,就是自平衡的倾向

施宏建:
氨基酸平衡、脂肪酸平衡、维生素平衡、
人体内的每一种平衡状态,
都是由含量最低的那一种成份制约的

施宏建:
比如,
谷胱甘肽=谷氨酸+胱氨酸+甘氨酸
要三者平衡才能合成。

谷氨酸150%,胱氨酸200%,甘氨酸50%
那么,最终只能合成出 谷胱甘肽50%

Newton:
不患坏血病和生肉里少得可怜的那点VC无关,和筋里羟基供体充足有关

Newton:
羟基供体充足,谷胱甘肽和谷胱甘肽还原酶充足,完全不需要外源摄入VC

施宏建:
谷物饲养的又一个大坑,
填上了

施宏建:
吃谷物饲养的猪肉,可能也存在类似的现象。

子平丹:
我去,鸡蛋也,海鸭蛋也会喂饲料啊

陈宇:
鸡蛋也是坑了…

施宏建:
各种吃谷物的动物,
都算是被谷物给坑惨了

陈宇:
鸡蛋也沦陷了

沈佳毅:
普通自然的谷物会不会问题不大,有问题的可能是转基因谷物?

施宏建:
最早一篇YP42导致[鸡]生病的文献,是198x年发出来的。
当时还没有大规模的转基因谷物。

子平丹:
肌醇很便宜,男性能不能吃

施宏建:
不管是30块钱的xx肌醇,
还是3000块钱的手性肌醇。
最终,所有肌醇吃进体内,
都要先,变成 [磷脂酰肌醇](PL)才能产生生理作用。
然后,PL再分解,变成20多种磷酸肌醇,再继续发挥各种不同的效果。

施宏建:
素食者(很少吃肉的人),特别容易缺肌醇。

而肉食者,肌醇完全不缺。
因为,所有肉里面,都有巨量的
肌肉肌醇(myo-inositol)

施宏建:
直接吃肉,获得肌肉肌醇,可以直接高效率利用,还没用坏处。

吃谷物的话,植物里的肌醇大多都藏在麦麸、麦皮、硬壳里面。吃这些东西,导致肠漏、过敏、生病。
就算你不怕生病、不怕过敏、不怕肠漏,
从谷物里吸收到的肌醇,也很少,进入体内以后,还得各种转化代谢,才能被人体利用起来。性价比极低!

施宏建:
肌醇是个好东西,
这没错。

但是,以什么方式获取肌醇?
是去超市买肉?
是去药店买药?
还是买高价的补剂?

在这里面就存在
以 误导/欺骗 为手段的套利空间。

陈宇:
反刍动物的胃比较特别,它有四个室,第一个最大,称为瘤胃,瘤胃里有许许多多细菌,这些细菌能够分泌出水解纤维素的酶。而脂类物质在瘤胃微生物脂肪酶的作用下也会发生水解释放出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经瘤胃微生物的氢化作用大部分不饱和脂肪酸转变成饱和脂肪酸,

陈宇:
反刍动物 能把纤维最大化转换成饱和脂肪?

陈宇:
所以比鸡鸭猪强?

杨不会:
豹子和施大说过类似的观点

杨不会:
羊牛猪鸭鸡,中国常见食材的优先级就是这样

施宏建:
牛羊之类的反刍动物,
虽然把植物吃进胃里了,
但它们是不吸收植物纤维的。

准确的说,
牛羊吸收的是[细菌分泌物]
牛羊吃的是细菌

施宏建:
吃到胃里的各种植物,都是拿来滋养细菌的。

植物进胃→细菌吃植物→细菌分泌营养给牛羊吸收

施宏建:
包括反式脂肪酸,也是这个过程,
先被细菌生产出来,
然后被牛羊吸收进体内。

陈宇:
共轭亚油酸(CLA)是在肉类和乳制品中存在的一种脂肪酸,被认为对人体健康有多种有益功效,还能帮助减脂。?

施宏建:
细菌生产的反式脂肪酸,
大多都是[单不饱和脂肪酸]
↑可以很轻松的代谢掉

人工制造的反式脂肪酸,
大多都是[多不饱和脂肪酸],
很难代谢掉!代谢过程当中有各种坑

施宏建:
人类的母乳,里面也有反式脂肪酸。
也是来自"肠道菌群"。

菌群生产的反式脂肪酸,有很多"共轭双键"。
这类共轭双键代谢所需的酶,
人类内都有,
能顺利代谢。

↑DNA里,有储备"改造"碳链的酶

施宏建:
而工业化加工制造出来的"反式双键",
经常会把脂肪酸的碳链给变的很扭曲、很奇怪。
↑人类遗传的DNA里,没有能够"改造"这些反式双键的酶。

施宏建:
↑上述内容里的 反式双键=孤立双键

2021年01月30日
施宏建:
肠漏,主要是指出现在"小肠"里的问题。
然而,调控小肠肠漏的关键点,却在"大肠/结肠"里面。
结肠组织(存储粪便的地方)里的sEH高表达,
导致肠道屏障变得疏松→肠漏出现。

施宏建:
这个sEH,同时也是结肠癌、肥胖的关键点。

施宏建:
肠漏出现以后,
变形菌、厚壁菌,
这两种细菌,甚至可以直接侵袭进入肠道的 脂肪组织当中(肠道含有大量脂肪),
可以直接在脂肪组织里检测到这两类细菌的DNA(活的细菌)。
是这两类细菌的活动,刺激脂肪细胞大量分泌TNFα、IL6等炎症因子。
带来局部、乃至全身的慢性炎症。

timeshare:
的确有慢性炎症,多次体检报告都有显示,我一直认为是痤疮和鼻炎导致的炎症。

施宏建:
高不可溶纤维、高碳水、高果糖 的饮食结构,
能够提高 变形菌、壁厚菌 的多样性及种群数量

施宏建:
↑与上述结构相反的
"生酮饮食"、"纯肉饮食",
能够减少 变形菌、壁厚菌。

timeshare:
嗯,您这样删繁就简的解释形成完成封闭环,我听得懂,

timeshare:
一年多摸索试错,走了那么多弯路错路,谢谢您

Atiwaly湉Ode:
以前低脂纯素高果糖饮食几年,一直遭受湿疹困扰,自从低碳饮食(极少果糖)后,湿疹再没来过,咽炎也得到改善,我想除了肠道修复的原因,也许和零麸质也有关系。

timeshare:
我目前请假陪着孩子按照蛋贝藻理念,内脏,鱼类肉类,加少许蔬菜和一点浆果做饭,一点不吃她逆反,我得让她先看身体到变化,他她才能接受这种饮食调理。十多天感觉大有改善,但吃了鸭蛋黄,鼻炎有点反复。

Atiwaly湉Ode:
又是蛋黄的问题

施宏建:
在"深度睡眠"缺失的情况下,
肠道里的有害细菌会非常活跃。
此时,脂肪细胞释放的TNFα、IL6等炎症因子,也会大幅度增加。

在时间足够长且连续的深度睡眠(30min)以后,可以大幅度降低炎症。

陈宇:
怀孕吃不饱和脂肪的女性
感觉一孕傻三年

施宏建:
孕妇的 胆碱、n-3脂肪酸,都被胎儿消耗掉了。
缺胆碱,记忆差,脾气爆。
缺n-3脂肪酸,快速发胖,睡眠极差。

陈宇:
有个会员跟这段说的非常一致
小孩两岁
她以前很瘦
现在就是胖 我感觉还有古怪
家里全是花生油

沈佳毅:
有没有孕妇特别推荐的食材?深海鱼和鸡蛋,卵?

施宏建:
高脂海鱼是首选。
孕期长链的n-3脂肪酸吃的越多,
胎儿大脑和神经发育越好

沈佳毅:
许多孕妇少食多餐,吃成糖尿病了。但是二餐估计有点少,还有孕吐,做到高营养密度挺难的

记于

发表回复